冒險傢很難回答“為什麼”

2016-08-13 17:37:06

5月6日,他跋涉過危險的冰帽,到達紮營地。他用最後的一百五十美元,讓叢林飛機駕駛員給他空投食物、露營設備和登山工具。在約定時間到來後的四天裡,雪一直下,沒有飛機能夠抵達。他坐困愁帳,束手無策。10日夜,飛機終於出現,但不敢飛太低,看不到揮手大叫的克拉庫爾。但這位駕駛員知道他面臨的險境,沒有放棄,在一個小時裡繞行不去,最後看到瞭巖石中的克拉庫爾,三次低飛拋下六個箱子。危機解除瞭,飛機消失瞭,寂靜再次籠罩冰河,克拉庫爾感到自己孤獨無依,脆弱迷茫,不由得啜泣起來。

他在攀登線路上一再受阻,在危險的峭壁間找不到堅實的冰層,上攻又下撤。15日決定在山峰間過夜,天空冷清無雲,黃昏時分,他能在西方看到彼德茲堡燈火閃爍。他孤身崖壁,想象著常人此刻在看電視轉播棒球賽,在明亮的廚房吃炸雞,喝啤酒,行魚水之歡。他因為強烈的寂寞而悲傷莫名,從沒有這麼孤獨的感覺。

第二天,他登頂成功。在返程中搭上一個伐木工的船,告訴對方他剛爬上瞭魔鬼拇指山,歷時二十天。對方料理著手上的活兒,沒有反應。他下山後在當地遇到的人們也許並不懷疑他登上瞭拇指山,“他們隻是不太在意”。他泡在一個酒吧遲遲不走,最後隻剩他和一個年老的印第安人。他邊喝酒邊向點唱機投幣,重復播放同樣的五首歌,直到女服務員氣憤地大吼:小子!讓我們休息一會好嗎?“我以為攀登魔鬼拇指山能夠改變我的生活,當然,最後什麼也沒有改變。”

“文明”是一張網,這些冒險犯難的人們掙脫出去,探索的是人的極限。他們網外的驚世駭俗之舉,給網內的人們帶來難以紓解的困惑。在大航海時代,因為蘊含著巨大利益,冒險犯難成為主流價值,探險傢受到鼓勵和資助;但當冒險並無“益處”時就是另一回事瞭,他們並不會在山頂或曠野找到藏寶或科技發現。

而對於這些離經叛道者而言,就算竭盡全力達成目標後,伴隨的往往反而是失落感。人性之網大於文明之網,因為它永遠伴隨著人,那才叫法網難逃。

《阿拉斯加之死》被西恩·潘拍成電影

原文來自:東方早報——冒險傢很難回答“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