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46:24
這篇文章整理自劉未鵬的Mind Hacks,是“逃出你的肖申克的第五部分:看不見的牢籠”的上半部。文章非常精彩,讓我們一起與我們知識、思維、情緒對話,這會是一次很難得的“旅行”,雖然有點長。
目錄:
一,知識的詛咒
二,思維的牢籠
三,情緒的牢籠
四,認知的牢籠
五,知覺的牢籠
六,習慣的牢籠
七,個體經驗的牢籠
一,知識的詛咒
著名科幻作傢阿瑟·克拉克有一句名言(這句話是如此有名以至於被人尊稱為“克拉克第一定律”):“如果一位有名望的老科學傢告訴你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麼他很可能是對的。然而如果他說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麼他極有可能是錯的。”
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知識是一把雙刃劍”這個道理在心理學領域其實並不新鮮,《Made To Stick》上 面就提到這樣一個經典的實驗:A心裡想一首曲子,然後用打拍子的方式打出來,B聽著A的拍子要去猜測A打的實際是哪個曲子。參與者選的是一些非常簡單的曲 子,如“世上隻有媽媽好”(此處根據中國國情稍加演繹)。這個實驗的亮點在於,往往A認為“那麼簡單的曲子”怎麼可能聽不出來呢?而實際上B聽瞭卻就是猜 不出來。A對B能否猜中的概率估計,與B實際猜中的概率之間,有一個巨大的落差(A以為50%的人能猜出來,而實際上隻有可憐的2.5%)。
原因?因為A心裡本來就知道答案(曲子本來就是A定的),所以對於A來說這是“顯然”的,但B隻聽到拍子,對B來說再簡單的拍子也並不是“顯然”的。關鍵在於,由於A心裡明知答案,就無法去設想不知道答案的B聽到那樣的拍子時是什麼感覺,也就無法真正準確地推測出B猜中的概率瞭。
實驗者把這個現象稱為“知識的詛咒”:由於知道某個知識,反而影響瞭判斷。在以上的實驗當中,如果A自己並不知道曲子,(曲子是實驗者選的,拍子也是實驗者打的),那麼A就能夠體會到B的感覺瞭。
以上這個例子,隻要稍加引申一下,就不難類推到一個日常現象:為什麼說大多數時候換位思考隻是個陷阱。因為真正的換位思考,意味著你必須知道對方大 腦中所有真正影響他決策和行為的因素,這包含太多的東西:對方的價值系統,習慣,觀念,道德觀,甚至對方那一刻的情緒。一個人的行為由眾多因素來決定,其 中絕大多數因素常常隱藏在我們根本覺察不到的潛意識層面(《Strangers to Ourselves》), 連當事人自己都未必知道其自己行為的真正原因,更不用說要別人還能夠真正的“換位”瞭。不僅如此,你還必須擺脫自己大腦中的價值系統、習慣、觀念、道德 觀、情緒的影響。這兩者本身都極其困難,乘起來更是難於登天。所以說現實當中的大多所謂換位思考一不小心就淪為以己度人。
有時候,當事情所涉及到的是人之常情,的確是可以以己度人(因為有些事情大傢都差不多),例如說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隱私被侵犯,那麼當侵犯別人隱 私的時候隻要想想自己願不願意成為對方就可以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當涉及到的是人與人之間不同的觀念的時候,例如價值觀,那麼就會落入以己度人的 陷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代傢庭中父母對子女的人生規劃,往往抱著好心,辦著壞事,因為當父母“換位思考”什麼是“為子女好”的時候,無法擺脫自己價值觀 的影響,因為價值觀是一個人內心非常強大而又隱蔽的東西,我們很難擺脫自己的價值觀而真正從另外一個人的價值觀角度去考慮(要是真的能夠在內心那麼容易地 “切換”價值觀的話,價值觀就不叫價值觀瞭),於是父母將“己所欲”施於“子女”。這裡父母們自己的價值觀,就仿佛前面那個實驗當中被試A心裡所想的曲 子。因此,原則上不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要己所欲勿施於人。
如果你對於Critical Thinking有所瞭解,你應該知道這樣一個有名的謬誤(Fallacy),叫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例如:所有植物都需要水,玫瑰需要水,所以玫瑰是植物。這個邏輯咋聽起來非常正確,但卻是完全錯誤的。這是我們的“直覺邏輯”常犯的錯誤之一,由於所有人 腦袋裡都知道“玫瑰是植物”這個“知識”是正確的,所以愛屋及烏地也認可瞭它的“偽前提”(也就是說“結論是對的”意味著“邏輯是對的”)。如果把這裡的 結論換成錯誤的,你就擺脫瞭“知識的詛咒”,例如:所有植物都需要水,人需要水,所以人是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