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活在別人的目光和評價中

2016-08-13 17:46:31

“我經常跟《華爾街日報》的人開玩笑說,在中國我就是一個,就是很失敗的一個人,因為我又沒有房子,我又沒有車,也沒有老公,也沒有孩子。然後什麼都沒有,就是在中國來說,你這樣的人就是最失敗的人。”《華爾街日報》中文網主編袁莉笑著說,“但是我覺得我自己過得挺好的,我幹嗎要管別人覺得我怎麼樣呢?”

她的這些話給我很深的震撼,的確,對於成功和幸福,中國人有自己一套標準,一個設限,我們生活的好壞,常常是由他人評判,人人都忙著鑒定別人是否成功,給他人貼標簽,卻獨不靜下心過自己的生活,別人眼中幸福的你真的幸福嗎?

前些天,二姐和二姐夫商定著要在廈門買一套二手房。我爸幫著看瞭幾天的房子,終於有瞭心意。當中介說要交多少的首付,並每月幾千的房貸時,二姐嚇得迭迭喊著壓力大,不買房,租房算瞭。母親忙把二姐拉到一邊,恨鐵不成鋼地教育道:你真傻,現在不買房,連個窩都沒有,萬一以後要是離瞭,你跑哪住?有個房子,是辛苦點,但最起碼有個著落!你說是還不是!?”二姐聽瞭也覺有理,房子一事便也敲定。

母親和我說起這事的時候,還在擔憂二姐的處世觀念和能力,大事上沒有主見,以後很容易吃虧。我那時聽瞭,也覺如此,房子,是根,往壞裡想,即便人財兩空,還有個落腳的地方。而現在細細想來,我們中國人究竟如此看中房子,不過是很沒安全感罷瞭,怕自己把握不瞭傢庭和事業,把控不瞭自己人生,沒有能獨立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所以才這般汲汲渴求那些外在穩定不變的固定資產(黃金熱大概也是這麼個原因)。

二姐便是這樣。她向往自由的生活,她想如果不買房,今後的生活可以過得很輕松,月月有結餘,可以買自己喜歡的衣服,可以快樂地去旅行。可是母親的話像一盆冷水,如果不依附丈夫,沒有傢庭,你還能把自己生活過得漂亮嗎?身邊有人離瞭婚,鄰裡議論時總愛看女方是否守得住房子,似乎離異瞭,有套房子,還算滿意,但如果連房子都沒有,人們就要議論瞭:這人真可憐,連個住得地方都沒有。你能面對他人的閑言碎語和不時投來同情的目光麼?他們認定你是失敗者,你能接受麼?

與其說是房子綁架瞭我們的生活,不如說是自卑禁錮瞭我們的靈魂。紐約人不會因為袁莉沒有房子,沒有傢庭而對她評頭論足,所以她沒有壓力,能活出自己,如果她生活在中國,我不知道她是否還有這份勇氣。她說:我其實很理解中國人壓力真的很大。我們生活的好與壞,別人都要插上一句,我們能夠走自己的路的時候,讓別人去說什麼都無所謂嗎?而且那些別人常常不是別人,是你的親人。他人會說:孩子,還不找個人結婚,你以後怎麼辦啊?他們會說:你賺多少錢,能過得好嗎?

這其實是很兩難的事情。有時候,我會想自己要是一個孤兒,是不是就能活得自主些?沒有人會擔憂你的前程,沒有人會在你失意時壓下一聲嘆息,沒有人會鎖著眉說你該找一個瞭……那麼,我是不是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不管工資高不高?我是不是就可以悲傷時肆意地流淚,不要強顏歡笑?我是不是就可以耐心地等待那個她,即使一輩子都等不到,也可以寧缺勿濫?我不是孤兒,所以我也隻是想想(是不是有點自虐和不知足?)。我想最好的一條路是:眾人期望你走的路,而你自己正好喜歡,在不漫長的時光的等待下就可以轉角遇到愛。這條路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說:我做夢的時候都在做壽司。他執著地做瞭五十六年的壽司,到現在八十七歲高齡還在做。他說讓我退休,我就馬上會死的,除非我做不動瞭,別人也討厭我做的壽司瞭。他從來不以為自己是在工作,一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該是件多麼幸福的事,真是十分羨慕他。而現在的問題是,許多人不是做不瞭自己喜歡的事,而是連自己倒底喜歡做什麼自己都不清楚。是的,我們自己,並不瞭解自己。身邊總是有這樣那樣的聲音:做那個工作多好,工資高,又那麼輕松,你以後就做這個吧。於是,我們就這樣稀裡湖塗地走上瞭這條路,從不過問自己是否喜歡。眾人指的路無疑是正確的,至少是康莊大道,於是,我們許多人就被擰成一股繩,去擠,這條路便成瞭主流。生活也就少瞭那些特立獨行的可愛的人,偶爾一兩人站出來不去擠那條獨木橋,他們便成瞭鮮明的標志,韓寒便是其一。一些人既然已經走那條路太久瞭,自知難以回頭,見他竟可以悠哉地獨行蹊徑竟還走得更好,當然會心有不甘地罵罵咧咧,怪他破壞規則。另一些人看到他“亂”走路卻也走得不錯,甚是羨慕,對他的言論賣力點頭,把他假想成另一個自己,可是點完頭後依舊還是走自己既定的路,他們心想:別人能走,自己大概並不行,到底還是自卑,更何況自己究竟喜歡做什麼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