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氣象,是用什麼煉成的?

2016-08-13 17:47:12

感謝子軾的整理和編輯。文章比較長,分2頁。

盛世通常是這樣的:百姓不會因言獲罪,讀書人有出路而不用靠拼爹,貪官少,百姓富足而不崇洋媚外,民風淳樸而不奸詐等。當代中國具備這些嗎?

前言:回望“盛世”,正視今天的中國

在盛世中,精神、文化、思想、觀念的影響力遠遠超過政治、經濟。漢唐盛世,這種軟實力的影響登峰造極,輻射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等周邊國傢,形成瞭一個龐大的中華文化圈。至今,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還被稱為唐人街。今天,也有人把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概括為“盛世”。但對於一些在城市裡長大、不太瞭解中國底層社會的人來說,僅憑“電視屏幕裡的世界”去想象中國,並把這些看作是“現實世界”,進而認為未來的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這樣的“盛世幻覺”,是會妨礙我們正視問題的。

中國令人註目的如果隻有經濟的狂飆、科技產品的升級、基礎設施的發達和完善,而沒有思想、文化、觀念的進步,那麼,中國的國力越強,“中國威脅論”的聲音隻會越大。因為世界看到的隻有硬邦邦的、目的不明的“肌肉”,很難從內心認可中國,更多隻會把中國視為一個“淘金地”,而不是朋友,甚至可能當成一種“威脅”。

事實上,我們自己也無時無刻不處在各種問題當中,地震、泥石流中的無力與無助,礦難、毒食品中的無奈與麻木,都說明所謂的“盛世” 底下,有著諸多的災難和苦難,有著巨大的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以及社會和體制的腐敗。所謂“大國崛起”可能還隻是一個願望。

重讀歷史,盛世的遠影依然讓人神往。在歷史的旅途中,我們遺失瞭很多,踐踏瞭很多。歷史永遠是一面鏡子,面對它,重新作一番認知判斷,應當是大有裨益的。

一、盛世有什麼值得驕傲?

1、講信用成風氣:放歸的死囚沒有一個逃跑的

貞觀六年年末(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審查復核案件。當太宗看到30多個死囚時,覺得很是可憐,就下瞭一道聖旨:把他們一律放回傢,與傢人團聚,一年之後的秋天來京城執行死刑。接著太宗又下瞭一道命令:把全國的死囚都放回去,來年都到京城,一起問斬。於是乎,全國390個死囚都回瞭傢。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被放回去的全國390個死囚,沒有人帶領,也沒有人監督,都按時從全國各地返回長安,沒有一個逃跑或隱藏的。最後太宗將這些死囚們全都赦免瞭。

故事情節很簡單,但其中卻有太多的東西值得後人解讀與回味。這390人明知已被判死刑,為何有機會不逃走卻心甘情願回來受死?——囚徒如此,百姓可知。

太宗又為何將他們都赦免瞭呢?僅僅是出於憐憫嗎?這其中的緣由還要從唐太宗的仁德說起。太宗愛民如子,他曾說:“人死瞭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太宗規定,殺一個死囚,得向皇帝報告三次,而且,實行死刑之日,皇帝不能進酒肉,不能欣賞歌舞。因為酒能亂性,音樂能使人沉湎於情感中,不能進行理性思維,目的是在行刑前的最後一刻讓皇帝進行冷靜思考,以免錯殺無辜。而且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真正地做到瞭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再加上太宗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社會治安相當好,貞觀初有幾年,全國死囚犯還不足百人。

有這樣一位道德高尚、懂得以德治國的君主,才有瞭廉潔奉公的官員和講究規矩的百姓,這也就不難理解,唐初為何出現政治清明、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盛世瞭。

2、國民自由度高:百姓不會因言獲罪

唐朝,是中國史上文化、政治、經濟最發達的一朝,也是特殊的有言論自由的朝代。唐朝人雖然有不少文字上和語言上忌諱,但忌諱的范圍以私人之間為主,一般的,可以放言無忌。批評皇帝,拿皇帝的故事作詩作文,甚至講得很不堪,亦不會遭禍。

在楊貴妃生前,文人對她品評有之,對楊氏傢族譏嘲也有之,到她在馬嵬驛遭難後,她的故事迅速地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上的主題,並且隨著時間而更加深廣,漸漸,唐朝的文人把歌詠楊貴妃故事當作一種“考試”式的共題。白居易的《長恨歌》自然考得瞭古往今來的第一名。但在“長恨歌”出現之後,文人依然熱心於自這一個“共題”而孜孜不倦於“考試”,借此來練習和表達自己的史才,詩筆,議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