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48:35
文/若水
在我自己膚淺的看法,一旦一件事情被冠以“理所當然”這個想法的時候,就意味著終點與定勢,意味著這件事情已經被自己固化到瞭自己的信仰體系之中,成為自己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瞭。“理所當然”的潛臺詞就是:我認為就是這樣,你再怎麼爭論,都無法改變我已有的想法。由於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所以這樣的“理所當然”的固化就意味著止步不前、不容質疑、不假思索,甚至不分青紅皂白。讓我來形容,就如同一種“強權思維”,或者是“強盜邏輯”,基本不給對方解釋的權利。
或許上面的言辭有些激烈,我認為這已經是很客氣的。我曾經深刻的反思過“自以為是”,認為“自以為是”是一種盲目的自信,很容易因為這種盲目的自信而傷害到身邊的人。 “理所當然”往往會用來評價一些我們身邊的事情,理所當然的表現形式是:“我就是這裡理解的,對方也應該這樣想,這樣做”。這裡我想問一句:憑什麼別人要和你一樣想?難道你的想法就是真理?我曾經寫過一篇文字《占有》,在文章的結尾我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我們與對方爭論的時候,真的隻是為瞭尋求真理麼?還是為瞭占有對方的思想呢?堅持自己的觀點並沒有錯,但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別人的頭上,或者直接默認對方的觀點就應該與自己一致,我認為這樣並不合適。
理所當然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就是“馬後炮思維”,這個思維名稱是我自己杜撰出來的。當我們評論一件已經發生的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很多的高論,如果事件中的主人公因為錯誤的決定而導致事件的失敗的話,到瞭評論者的嘴裡基本就是“如果是我的話,肯定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諸如此類的話語。鬼知道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時候他會做出怎樣的決定。我曾經也犯過這樣的錯誤,所以現在基本對於一些已經發生過的事情隻是記錄下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去用那麼多的“如果”來證明自己是多麼的具有先見之明。
一個人的言論與行動會有天差之別,我們經常遇到這樣一種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說的時候一個比一個好聽,做的時候一個比一個難看。當然有些理論是暫時無法實踐的,比如霍金的某些學說,隻能經過時間的推移來檢驗,這些理論在沒有被驗證之前也隻能被稱之為“假說”,而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假說比比皆是,有的人幾乎每天都要成立很多假說,在這些假說的觀點上還振振有詞,對於他們來說,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似乎什麼事情到他們手中都不會失敗,或者說任何事情到他們手裡都會峰回路轉,甚至起死回生。我隻要一聽到發表這些言論的人就會站在一旁竊笑,看看什麼時候這些理所當然變成徹底的謊言,最終被自己拆穿。
隨意的下結論似乎是現在很多人的通病。特別是這種理所當然的論述,每個人都有著強大的理由來說服別人。至於這樣的結論是怎麼來的,其中是什麼樣的過程,沒有多少人去關心。或許隻要有一個結果就夠瞭。我感覺這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搗鬼,什麼事情都希望能夠一蹴而就,恨不得一出生就是億萬富翁衣食無憂,那些沒有先天傢庭條件的人就甚至開始埋怨自己的傢人為什麼不能給自己創造更好的條件,這並不是在數落別人,自己曾經也是這樣一個混蛋。總是認為父母是“理所當然的”欠自己的,根本沒有發現父母自己也在為生活而掙紮。察覺到這一點的時候我真的感覺無地自容。
或許在構思這篇文字的時候,我認為自己對理所當然的的批判也是理所當然的。看來這個理所當然也不是一無是處。
點評:自以為是的理所當然可以歸為一種偏見,這種偏見源於對事情的一知半解和第一經驗推理。生活需要常識,但常識卻不能用來胡亂套用,常識必須居於真相。
偏見源於無知
文/若水
這句話是我從土摩托那裡順來的,去年的時候偶爾瀏覽到那位仁兄的博客,裡面的文章很不錯,最欣賞的就是這句話:偏見源於無知。於是把它變成瞭自己在豆瓣上的簽名。因為這幾個字很能說明一個問題:我們對一些事情的偏執見解,來源於我們對這個事情的無知。
上午瀏覽一個朋友的空間,看到這樣一段話:(宋)陸九淵《送楊通老》雲: "學所以開人之蔽,而致其知.學而不知其方,則反以滋蔽." 學所以立人之志,而勵其行。學而不知其理,則反以失志。學所以進人之德,而滌其心。學而不知其道,則反以損德。除其蔽,立其志,進其德,悟其道,學而有成矣。這個是與大傢來分享的,這段話與本文的題目有些微妙的聯系,為瞭不無知,我們就要學習,但學習也要知其理,知其道,我們老說:知道,知道。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