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50:36
緣於少年時的武俠情結,看過金庸和古龍的大部分作品,又在電視上看過幾部他們作品的影視劇,雖然二者各有千秋,卻總感覺金庸的作品更富有故事性,也更耐看些。這其實和個人的心境品味有很大的關系。
在知乎上有人提問:為什麼金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比古龍改編成影視作品要好?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古龍多一些,金庸的作品隻看過一半。
但是古龍的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卻往往要添油加醋 魔教啊 又是添加原著沒有的人物啊 改的亂七八糟。反觀金庸影視作品就跟原著相差無幾。
其中,張佳瑋和yolfilm的回答相當到位:
金庸如工筆畫。故事明晰,人物眾多,情節完整,結構端莊,細細寫來,很好拍。而且他有過寫劇本的經歷,寫小說時場景感十足。
古龍如寫意畫。灑脫寥落,形象奇詭,情節多變,結構奇崛。當小說讀來很爽,但背景和結構太多留白,做起來自然比金庸難。
舉個例子的話,金庸是器樂編配完整的曲子,你按著譜來就能演奏,再怎麼演繹,至少不太用自己重新編配。古龍是沒有和弦的古琴曲,你得重新編配,又很難襯得上他那味道。
用影視行業的立場來看,金庸古龍,兩人作品,有幾個主要不同:
一、歷史感。
金庸的作品,背後都有大的歷史事件作驅動,可耍玩發揮的餘地,古龍遠遠不及。
拍金庸作品,往歷史多靠一些,場面格局立刻恢宏起來;相反的,從小說主線多靠一些,就能省錢,作出完全不同的架空味道(最好的例子,是徐克版的“笑傲江湖”,就是完全取消歷史背景)。
相較之下,古龍完全厥如,就是西門吹雪和葉孤城,在紫禁城決戰,打架打到瞭皇宮屋頂上,你也搞不明白,那屋頂下頭的皇帝,是哪朝哪代?
二、對“懸疑”的依重。
古龍的小說,多有一個大的懸疑作故事的推動力,這個懸疑在閱讀時,確實會帶來強大的快感,但,看過一次,你再看第二次時,就會變成索然無味。看第二次,看人重拍,你就是你自己最大的敵人,你是你自己的“劇透(spoiler)”。(最好的例子是“楚留香”,基本上就是古裝偵探劇,但,作為編劇,改編非常辛苦,一方面得為故事彌補,楚留香故事中,多有硬傷,另一方面,你得變,不變原故事,讀過小說的觀眾,根本不看)。
相比金庸,你就算知道葵花寶典,最終要自宮,就算知道瞭這個大謎底,也無損於你二次,三次,不停重讀金庸作品的樂趣,隻因,金庸的故事復雜度,故事的包容量太大太大,遠非古龍能夠望其項背。
金庸作品,從不隻依靠一個謎底存活。
也就是說金庸作品可一讀再讀,百讀而不厭,古龍小說初讀固使人受強力吸引不能釋卷,看完便覺興味索然,提不起重讀的興致。
三、人物的豐富度。
金庸每部小說的主人公性格絕不雷同,古龍小說的主人公其實隻是一人,那就是古龍想象中的他自己。
古龍最好的一本小說,最常被發上銀幕的,就是“絕代雙嬌”,隻因為裡面人物豐富,是他小說中,塑造人物最多,也最成功的一本。
以此來看金庸,二人高下立現,金庸的成功人物,主配角的創造與發揮,哪一本不是絕代雙嬌的數倍,以迄數十倍以上?總而言之,金庸的人物總量,根本是古龍所望塵莫及。(古龍的四大惡人,和金庸的七怪,試一比較,二者“細節”的豐富程度,高下立現。)
總而言之,若作比喻,古龍就是十分鐘的電視小品,而金庸呢,金庸作品卻是多本大戲,可能要接連上演三天、十天才能演完。兩者差距,不是一般言語可以形容。金庸是大師,古龍是才子。金庸博大精深、意味深長。古龍小巧靈美、滌蕩心胸。
想來,少年人更愛古龍之灑脫之孤獨,成年人更懂金庸之大氣之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