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54:17
文藝青年不是隻會寫幾個文章,不必說經國大業、不朽盛事瞭,單就文章-語言-思維三者之間的這種一以貫之的內在聯系,就已經提升瞭他們的段位。文章又何止是文章瞭,它更是語言的把握和思維的凝練。而語言的把握與思維的凝練,正是文藝青年之勝處,他們不單做得瞭文章,還做得瞭演講,寫得瞭策劃,帶得瞭氣氛,拍得瞭馬屁,撕得破臉皮,挺得起腰板,報得瞭恩情,復得瞭仇恨。
真正的文藝青年也汲汲於富貴,也戚戚於貧賤,但是他們反對成功學。
……無奈,這時候我想起瞭魯迅這位文藝青年,之前我隻是略懂得魯迅文字的有趣,不像其他作傢的平淡無味,哪怕是很小的故事或極短的感想,也都有許多值得回想與沉思的地方,有雕鏤之感。而後來真正領略到魯迅文字的深刻與美妙,是在大學裡瞭,經歷的好多事都讓我聯想到魯迅的話,學過的或是自己看到的字句——原來我們這世界與七八十年前的未有不同啊,文壇還是那個文壇,流言還是那個流言,道貌還是那個道貌,鋼刀還是那個鋼刀,而先生已去,妖魔鬼怪又都出來瞭。我不懂,為何就隻有餘秋雨大師寫出來的散文才算有文化;我不懂,我學網就我學網唄,為何前面還要加個“開復”;我不懂,已是鐵板釘釘的“學匪”之稱的唐駿還有臉到處吹噓“我的成功可以復制”;我不懂,就算事業有成的俞敏洪有沒有必要到處去販賣“從失望中尋求希望,人生終將輝煌”的心靈雞湯。我不懂,這些人不就是得瞭點便宜麼,至於到處去賣乖麼?對於這些人物,對於這些以“青年導師”的頭銜自居者,我心中一直有種難受的抵牾,也終於化作瞭四個字,他們不過都是“魑魅魍魎”罷瞭。
越是沒有志趣的人,才越是要勵志,越是要聽勵志的演說,越是要聽勵志的歌曲,勵著勵著,本來還有一點的志,都被勵沒瞭。成功從來就是微積分,他們卻在臺上聲嘶力竭地解說如何變量積分,換元積分,拉普拉斯變換,傅立葉變換,整個的天花亂墜,落地竟也無聲。他們也不過是渴求滿足一下自己的那點好為人師的虛榮心吧。他們不好意思去拍寫真,隻得到講臺上去大講特講成功學:人生就是需要勵志,勵勵勵,志志志,嘚嘚嘚,駕駕駕……
文藝青年也會相輕,但文人再怎麼相輕,也總要好於俗人的相吹相捧。
文藝青年寫日志從來不標題黨,也無需花哨的信紙,白紙黑字就足以粉碎那些花裡胡哨的線框邊角。標題黨是太濃的妝,一旦卸下總要大大減色,還不如淡妝或素顏的好。
文藝青年取名字,沒必要文縐縐,叫起來好聽就是瞭,沒必要翻爛辭典、絞盡腦汁。
文藝青年大多好靜,不願去湊合喧囂的演唱會,隻愛靜靜地聽專輯,ktv也太過嘈碎,遠不如淺吟低唱來得怡情。
文藝青年的旅遊也拍照,也要有風要有月,要有美女要有驢,更重要的則是要“登山情滿於山,觀海意溢於海”。
文藝青年不偏於文勝質的婉約,也不偏於質勝文的豪放,他們從來都是左手詩書,右手弓馬,左側紅樓,右側水滸,左顧兒女共沾巾,右盼英雄淚縱橫。
文藝青年若當真以上等自居,目中無人,那就真成瞭臭文青瞭,真正的文青,除瞭要有清雅、博聞、孤慎之外,還要有一份謙遜,一份虛心。
人心卑污,物欲橫流,隻有文藝青年才能救世界,他們才是即將到來的時代的主流——在那個時代裡,高尚是高尚者的吉祥物,卑鄙是卑鄙者的斷頭臺。文藝青年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隻是浮名浮利,而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文藝青年就算再臭,也要去做。
再得瑟也罷,再作興也罷,就是要做個臭文青。
點評:
普通、文藝、2B,從字面上非常好理解,尤其是普通和文藝這兩個特定的形容。至於2B,意為“傻、直或一根筋、二楞子”,這個詞在網絡上大行其道,在生活中用起來也不顯突兀,並延伸為“有點可愛、有點萌”的意思。
對於這些特定詞,也有很多網友拒絕將“普通”、“文藝”、“2B”與中性、褒義、貶義對號入座。在他們看來,這些圖片正好詮釋瞭現代社會中青年人各種精神風貌,以及性格特征。比如,有網友表示“文藝青年鴨梨大,2B青年歡樂多”。有網友評價:“普通是人成長的初級階段,文藝是中級階段,而2B呢,顯然是最高級階段——大智若愚嘛!”如文藝的豆瓣網也會有很二的圖片,2B的很二網也有深刻的評論,都是相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