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56:39
謝謝沈淼的推薦,一篇把理性融入靈魂的文章。
作者:王也
一
我今年22歲,還未曾經歷過愛情。
中學的時候,我想:高考為重,何況考上之後也是天各一方,再等等吧。大學的時候,我想:將來那麼不確定,我既不帥,又沒錢,能給她什麼?還是算瞭吧。等考 上瞭研究生,我想:我讀書,她工作,再加上相隔千裡,我們不會有共同的未來。讀研期間,我想:我要出國,她會等我嗎?還是找個志同道合的人吧。
我一直覺得,我所做的都是正確的選擇。愛是多大的一份責任,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怎敢輕言承擔?一邊努力讓自己變好,一邊默默地等著那個人出現,難道不正 是一個理性的男人的作為?然而,有時候,我也不無焦慮地想:讓我等瞭這麼多年的那個她啊,你究竟在哪兒呢?
偶爾也會和朋友們開玩笑說:我雖然形貌猥瑣,但好歹出身名校,前途光明;讀書不少,傢境尚可;性情溫厚,也不乏幽默感,何以就是找不到女朋友?朋友總會安慰我說:這種事急不得,等等總會有的。我也頗以為然。
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位女性朋友聊起我蒼白的感情史,她突然說:你呀,連青春都沒有!
那一瞬,我感到靈魂深處被什麼東西擊中。猛然間我明白,我似乎計算好瞭一切,卻忘記瞭,青春、激情和愛,這些東西根本無法用理性的尺度來衡量。也許,世界上壓根就沒有什麼對的人。你現在看到的這對天造地設的情侶,當初可能全然不合拍。然而自從有瞭愛情,他們開始把對方當做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來對待,努力向 彼此靠攏,彼此適應,最終才成就瞭今天的模樣。你覺得,你對那姑娘來說,還不夠好。可也許,人傢根本不在乎你的未來,你的傢境,你的相貌,而隻想要你的笑容,和溫暖的懷抱。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裡,愛情被賦予瞭太多附加的東西,以至於連真正渴望愛情的人,都會在她面前掂量再三,心懷畏懼。可是啊,愛情本身,畢竟隻是兩個相互 契合的靈魂之間的廝磨和溫暖。過於理性的考量,隻會把自然激發的沖動和熱烈消磨殆盡。我們總是顧慮今後的婚姻會不會幸福,卻忘記瞭愛情才是婚姻最不可或缺 的前提。我們總以為有瞭穩定的物質基礎,愛情就會隨之而來,卻不知道靈魂的投契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緣分。人類終究是依賴感情的生物,而感情隻有用感情來交 換。我不敢說,真心的付出一定能得到回報;但我相信,愛的溫暖可以融化最冰冷的靈魂。我不敢說,有愛就一定能幸福,但至少,當你回顧青春的時候,不會隻看 到一片刺眼的空白;當你步入暮年,跟兒孫回憶往事之時,你可以驕傲地說:我有過遺憾,但我並不後悔。
二
我已許久未曾翻開一部文學作品。
學習之餘,也會忍不住從架子上抽出一部小說或是散文。然而還未翻開,那惱人的理智警察便要跳出來喊:“讀那無用的東西作甚!”於是隻得長嘆一聲,重新打開手邊的《微觀經濟理論》或者《計量經濟學方法》。
似乎在很久以前,我也是個會不時動動筆桿子的文學青年。然而最近一段時間,我卻未曾記下隻言片語。每當我說“呀,似乎該寫點什麼瞭”的時候,室友望著我的 眼神便讓我感覺自己如同火星來客一般,不得不訕笑道:“咳,也是,三大檢驗還沒搞懂,寫什麼東西嘛。”久而久之,研究專業課竟成瞭一種習慣,以至於被同學 扣上瞭一頂“學霸”的帽子。我倒不以為忤,至少說明我沒有在虛度光陰嘛。
這個假期,我在網上認識瞭一位姑娘,她是個挺專業的文學愛好者。當我們討論海子和埃茲拉龐德的詩歌時,我訝異的發現,我的感覺已經變得如此遲鈍不堪,以至 於完全無法體會詩人筆下那微妙的情緒。昨天夜裡,我閑來無事,點開那姑娘的博客,隨意翻閱,不意竟幾度泫然欲泣。她筆下記述的,自己十八歲時的生活,像是 有某種魔力,把那曾經的日夜相伴的孤獨感再度從我身上喚起。一剎那間,我仿佛回到瞭本科時候,那一個個難以入眠的凌晨。黑夜沉寂,如同死亡。我躺在床上, 睜大雙眼,安靜的空氣裡,似乎能聽到生命流逝的聲音。那一刻,我讀過的亞當斯密、熊彼特、哈耶克和羅爾斯們全都變得毫無意義。我悲哀地發現,我向理性走得 太快,以至於靈魂已然跟不上腳步。我多麼渴望,那個姑娘就在我的身邊,讓我可以抱著她大哭一場,然後聽她給我讀海子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