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56:39
“到南方去,到南方去,你的血液裡沒有情人和春天。”
我們花瞭太多的時間,來鍛煉自己的理性,卻忘瞭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一看自己的靈魂是否已經幹涸。不要試圖用理智去追問,靈魂的豐贍有著怎樣的意義,須知 靈魂乃是先於理性的存在。有空的話,多讀讀詩吧,多陪陪愛人,這會讓你的生命從此變得不同。別忘瞭歌德寫下的那句箴言:
“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隻有生命之金樹長青。”
三
高考填志願的時候,我思慮再三,第一志願報瞭復旦的數學系。我媽看到之後,有些緊張地問我:“為什麼報這個?”她很清楚,我在數學方面,既無熱情,亦無天 分。“因為數學是基礎,將來發展的空間大。”我答道。她“哦”瞭一聲,沒再接話。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的選擇頗為高明:既然尚未決定以何為業,那就不妨選 一個可塑性強的,反正人生還長著呢。至於喜不喜歡,高三都撐過來瞭,還怕再熬四年麼?
事實證明,我錯的很徹底。抽象的概念和深奧的理論,讓我提不起多大興趣;而復雜的證明和煩瑣的計算,占據瞭我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雖然還算努力,可成績也隻能在系裡的中遊徘徊。回首那段日子,我覺得“黯淡無光”來形容,再合適不過。
畢業之後,藉由跨專業考研,我得以轉行去讀經濟。如今,課業依舊繁重,成績依舊一般,但每天的辛苦卻讓我感到充實和愉悅。這段經歷讓我深切地明白,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這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
現在看來,當初去讀數學,不失為一個理性的選擇,然而,大概並不能算是一個好的選擇。所謂“理性”,不外乎是指收益最大,但收益和快樂之間,卻並不存在簡 單的對應關系。快樂源自靈魂,源自人之本性。而大多數時候,我們會屈從於外界的壓力和內心的虛榮,把夢想丟在一邊,轉而去追尋那些能帶給我們短暫滿足感的 幻象。“我隻是長大瞭,理智瞭,不再像小孩那樣,整天做白日夢瞭。”我們一面這樣自我欺騙,一面加速向痛苦的深淵沉淪。
我見過太多這樣的人,他們去美國名校讀博,不是出於對學術的熱情,而是為瞭旁人歆羨的目光;他們選擇職業時不是看自己的興趣,而是看隨之而來的收入和名 望。他們成績優異履歷光鮮談吐得體笑容自信,然而當我望向他們的眼睛,卻甚少能在其中看到靈魂的影子。我時常想,這樣的人真的幸福嗎?一個整日忙於營造圍 繞身遭的光環,卻甚少回頭審視自己內心的人,他是否已經忘記瞭快樂的滋味?
更可悲的是,這些人被今天的社會奉為成功的圭臬,他們是環繞在我們耳邊的“人傢孩子”,是同儕之間攀比的標桿,是流傳在師弟師妹之中的傳奇。我們不在乎他 們給社會做出瞭多少貢獻,也不在乎他們光鮮的外表之下是否污穢不堪,我們隻是一邊緊張地喘著粗氣,一邊向臺上頷首微笑的青年導師發問:“我想像你一樣,該 怎麼做才好?”功利主義的毒藥,已經把太多年輕的靈魂侵蝕得不成人形。憑作弊和小聰明通過考試的人得到追捧,把讀書當作樂趣的人則被目為怪胎;靠弄虛作假 求得名利的人被稱為成功者,不計報酬獻身公益的人卻被斥作神經病。我們自以為靠理性之舵牢牢把握著航向,卻不知自己正疾駛進瘋狂的漩渦;我們精心設計瞭金 光閃閃的人生通途,卻未發現靈魂已經無處安放。每當我目睹這個國傢最優秀的青年湧向體制內和金融界,每當我聽說有留學生為瞭進華爾街不惜欺騙導師,我都忍 不住學金斯堡發一聲感嘆:
“我看到,這個時代最傑出的頭腦毀於‘理性’。”
一群沒有靈魂的精英,將如何承襲這個民族的道統,將如何點亮這個時代的精神?我不知道答案。
四
剛接觸經濟學的時候,我曾是自由至上主義的堅定信徒。
古典的經濟學理論,為我們勾勒出瞭一幅“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傢”的美妙圖景;弗裡德曼和哈耶克的熱情呼召,更讓人每根汗毛都激動得豎立。
人是理性的生物,因而每個人都應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且能夠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何必要金融監管?何必要食品安全法?何必要公立醫院?優勝劣汰的競爭機 制,將會自動篩選出最適合人類生活的“擴展秩序”。政府幹預,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毫無必要,自由市場會揮動“看不見的手”,讓整個社會的福利達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