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8:02:03
宋大媽的投稿。
原文:武城路下段——知識的本質
抓住知識的本質是提升學習效率的重要方法。
從數量上說,現代社會的“知識”有兩個特點,第一是“總量大”,第二是“增長快”,這兩個特點合在一起就是人們常說的“知識爆炸”。但知識還有另外一個特點——相比表層知識的龐大數量和幾何式增長,知識核心部分的發展要平緩得多。
以計算機領域為例,雖然計算機是二戰以後發展最快的領域,但著名的黑客Paul Graham卻說今天最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在思想上和20世紀50年代並沒有什麼不同;在經濟學領域,無論涉足到那一個分支,都無法離開亞當·斯密這個根本;在管理學領域,盡管各種工具、方法層出不窮,但像價值鏈分析這樣的方法仍然是根源性的;而從更大的范圍上講,思考問題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樣是相對穩定不會過時的;甚至知識的發展也是有規律可循,並且這些規律同樣是相對穩定的。
這些知識中相對“不變”的部分恰恰是知識中最關鍵的部分,一個人知道很多表層的知識,我們隻會說他懂點“皮毛”,隻有他掌握瞭“不變”的知識,我們才會認為他有“學識”。而另一方面,由於知識的總量太大瞭,如果沒有這些“不變”的知識,學習和創造就會成為不可能的事,我們常說“觸類旁通”,其基礎就是“不變”的知識。
上面說的道理並不復雜,但執行起來卻並不容易。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見到的懂點皮毛的人要遠遠多過功底深厚的人,究其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個:
首先,相比表層知識的具體,知識的本質部分總體上是相對抽象的。理解知識的本質,其難度比認識表層要高得多,陡峭的學習曲線經常會讓人望而怯步;
第二,相比表層知識的“有用”,知識的本質部分往往很難立刻發現其實際用途。這並非功利不功利的問題,而是眼光的問題,追逐長遠利益的人和隻看得見眼前利益的人對“有用”的認識往往是大相徑庭的。但眼光長遠的人之所以受到普遍的尊敬,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是社會少數掌握著真正智慧的人。
第三,知識的本質經常會落實在一些常用、普通也因此容易被忽視的概念上,因為這些概念太常見瞭,我們經常以為自己懂這些概念,但實際上卻是似是而非的。比如經濟學上最基本的成本、價格這些概念,現在隨便看個報紙、聽聽新聞都能遇到很多次,但又有多少人去深究成本與價格的概念所指?當我弄清價格其實是成本的一種特例——市場揭示出來的成本時,我是很吃驚的,既驚訝於這些概念內涵的深刻,也驚訝於我自己學習的疏忽。
寫到這裡,似乎應該總結幾個方法去提升學習知識本質的能力,但想來想去並沒有任何可以討巧的方法,事實上,討巧本身就是惰性的一種,而學習、創造的過程也就是克服惰性的過程,學習之苦也正是學習之甜。
點評:
大道至簡,我們可以把知識的本質稱為“上帝的知識”,那是所有知識的源頭,擁有這種知識的人我們稱其為智者。他們從生活而來,卻洞察世間萬象,於紛繁亂象之中撥雲見日,我想他們一定具有非凡的洞察力。
1. 什麼是洞察力?
洞察力並不是什麼神奇的力量,也不是什麼天才人士才擁有的能力,而是每個人都有的認知能力。
洞察力,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創新能力、創意能力、創造能力、想象能力、策略能力的心理基礎。
2. 洞察力在哪裡?
每個人都有兩套“認知--行為”系統。一套:可以稱之為“反應”系統。還有一套,可以稱之為“洞察”系統。
在“反應”系統中,人對事物的認知,主要來自於以往的“經驗”,超出我們“經驗”的東西,我們都會無法“反應”,我們要麼抵觸、要麼驚慌失措。從某種角度來看,在“反應”系統中,看到的世界就是我們頭腦中“經驗”的世界,而非全部真實的世界。
而在“洞察”系統中,人對事物的認知,可以擺脫已有經驗的束縛,直接發現事物內在的本質,並用這種發現去指導人的行為。所以從某種度角度來看,在“洞察”系統中,看到的世界是本質的世界、是真實的世界。
3. 進入“洞察模式”的困難所在
“反應”系統,是讓我們人類能夠在人類社會中、在大自然中高效率生存、生活的一種很好的模式。
我們在胎兒時期就啟動瞭“反應”模式,所以“反應”模式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就已經開始運用瞭,所以人對這種模式有很強烈的依賴程度以及習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