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5 15:00:37
諸葛亮果然上五丈原。魏諸將皆喜,唯獨雍州刺史郭淮深以為憂,他說:“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資治通鑒·卷第七十二》),諸將多不以為然。郭淮說:“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三國志·魏書·郭淮傳》)。司馬懿這才意識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塹壘尚未成,蜀軍果至,攻而未克,兩軍遂成對峙狀態。
諸葛亮東進的道路受阻於司馬懿,從渭水前進,又有郭淮阻擋,乃移軍攻取散關,隴城等地,然後回師進攻司馬懿。
八月,司馬懿遵照明帝“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指示,與諸葛亮相持百餘日。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均堅壁不出,欲待蜀軍糧盡,相機反攻。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來“巾幗婦人之飾”(《晉書·宣帝紀》)羞辱之,欲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仍不出戰。為平息部屬不滿情緒,故意裝怒,上表請戰。明帝不許,並派骨鯁之臣辛毗杖節來做司馬懿的軍師,以節制他的行動。後諸葛亮一來挑戰,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於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
辛毗到時,蜀將薑維就對諸葛亮說:“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諸葛亮則說:“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茍能制吾,豈千裡而請戰邪”(《晉書·宣帝紀》)!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長久屯駐之準備。
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來信問前線軍情,司馬懿回信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
不久,諸葛亮於病故於五丈原軍中。蜀將秘不發喪,整軍後退。當地百姓見蜀軍撤走,向司馬懿報告,司馬懿出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第二天,司馬懿到諸葛亮營壘巡視,“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晉書·宣帝紀》)。司馬懿據此斷定諸葛亮已死,並贊諸葛亮“天下奇才也”(《晉書·宣帝紀》)。
辛毗認為諸葛亮死否尚不可知,司馬懿說:“軍傢所重,軍書密計、兵馬糧谷,今皆棄之,豈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晉書·宣帝紀》)。於是,率兵急追。關中地多蒺藜,司馬懿派三千士兵腳穿軟材料做成的平底木屐,在大軍前行走,蒺藜都刺在木屐上,然後大軍馬步並進。
從司馬懿與諸葛亮交鋒的整個過程中,由於當時蜀漢與魏國實力相當,所以處於相持狀態,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都不能進,相反諸葛亮多次主動求戰,而司馬懿都沒有應戰,可以看出司馬懿對於諸葛亮,在內心深處還是很畏懼的,認為諸葛亮是天下奇怪才,當有人把諺語“死諸葛走生仲達”說給司馬懿聽的時候,司馬懿調侃的地說:我能料生,不能料死。《晉書·宣帝紀》記載瞭司馬懿的這件事情: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廿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司馬懿之所以“笑”和自我安慰,一方面是因為諸葛亮去世自己終於沒有敵手而高興,另一方面,也說明司馬懿對諸葛亮的那種潛意識的畏懼。
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所謂“既生亮,何生懿”之類純屬搞笑,沒有歷史依據;相反,我們似乎可以隱隱看出,司馬懿是相當敬佩諸葛亮的,甚至對諸葛亮心存一絲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