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怎麼死的?諸葛亮死亡原因

2016-08-25 15:00:37

  諸葛亮和司馬懿第一次間接交鋒在孟達叛曹魏的時候。當時司馬懿駐屯在宛,《晉書·宣帝紀》載:“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詔帝屯於宛,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孟達“連吳固蜀,潛圖中國。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泄其謀。”司馬懿知道瞭諸葛亮的計劃,於是快速進軍,八天就到瞭上庸城下。而當時孟達給諸葛亮寫信說:“宛去洛八百裡,去吾一千二百裡,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等到司馬懿從天而降,“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這次間接較量,諸葛亮大概認識到司馬懿的這個人不簡單。

  蜀漢建興九年 (231年),即魏太和五年二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進攻魏,包圍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賈嗣、魏平部,並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三國志》載:“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魏明帝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晉書·宣帝紀》),派他西駐長安,都督左將軍張郃、雍州刺史郭淮防禦蜀軍。司馬懿留部將費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今甘肅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張郃勸司馬懿分兵駐紮雍、郿兩地,以作大軍後鎮。司馬懿不同意,他說:“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佈禽也。”於是挺進喻麋。

  諸葛亮聞魏大軍將至,亦分兵一部繼攻祁山,自率主力迎擊司馬懿。郭淮及費曜等部襲擊蜀軍,被諸葛亮擊破。便親率蜀軍乘勢搶先收割熟麥,獲得軍糧。

  至此,史書上對今後的作戰卻有瞭兩種截然不同的記載。

  《 晉書·宣帝紀》記載: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今甘肅天水南),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資治通鑒·卷第七十二》記載: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懿遇於上邽之東。懿斂軍依險,兵不得交,亮引還。懿等尋亮後至於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懿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詡、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諸將咸請戰。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漢人獲甲著三千,懿還保營。六月,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郃追之。郃進至木門(今甘肅天水西南),與亮戰,蜀人乘高佈伏,弓弩亂發,飛矢中郃右膝而卒。

  可以看出,前者說司馬懿大勝,後者則說司馬懿也敗過。而《三國志》中諸葛亮、張郃、郭淮等人的傳記中,對此戰都一帶而過。現在的軍事工具書也多以後者記載為準。兩書對戰爭的總體趨勢描述相同,都是司馬懿保住隴西糧食,解瞭祁山之圍,最終兩軍在相持中,蜀軍糧草耗盡退兵。

  蜀軍退軍後,軍師杜襲、督軍薛悌都猜想 諸葛亮明年麥熟時還會入侵,建議趁冬天調運糧草,解決隴右糧少問題。司馬懿認為:“亮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挫衄而反。縱其後出,不復攻城,當求野戰,必在隴東,不在西也。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晉書·宣帝紀》)。

  青龍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諸葛亮率軍10萬出斜谷攻魏,四月,諸葛亮至郿縣(今陜西眉縣北),進駐渭水之南。魏大將軍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築壘阻擊。諸將想在渭北與諸葛亮隔水相持,司馬懿說:“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晉書·宣帝紀》)。遂渡渭背水紮營。司馬懿分析形勢後,對諸將說:“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今陜西眉縣西南),則諸軍無事矣”(《晉書·宣帝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