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簡介 祝融擊火的故事

2016-08-25 20:01:18

  祝融相傳是帝的火師,也是楚國兄弟 公認的楚國始祖。 他被譽為古代傳說中的火神。那麼關於祝融的故事你們瞭解多少?下面中國將說話祝融的簡介。

  祝融

  中文名稱: 祝融

  又  名: 祝和 祝誦

  性  別: 男

  生平簡介

  祝融,名重黎(簡稱黎),又稱祝誦,祝和。相傳帝嚳高辛氏時,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鄭)擔任火正之官,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為民造福。帝嚳命曰祝融,後世尊為火神。

  祝融氏是黃帝後世子孫。《史記·卷四十 ·楚世傢》說:“高陽者(帝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說:“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吳回。”

  帝嚳時代,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乃以庚寅日誅重黎,以其弟吳回為火正。吳回死,陸終嗣。陸終有子六人,第四子名求言,西周時為鄶國。

  重嚳封功食邑於新鄭一帶。《左傳》昭公十七年說:“鄭,祝融之墟也。”春秋時的鄭國,是祝融族原來居住過的地方,即今河南新鄭縣一帶。《國語·周語上》說:“有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崇山即嵩山。可見,在夏族開始興盛的階段,祝融族有一部份還在嵩山一帶居住。嵩山與新鄭同為鄭國疆域,基本上屬於一個地區。

  羅泌《路史》卷八說:“[祝誦氏]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陽,是以謂祝融峰也。”

  祝融因功狀昭顯,食邑於新鄭,故乾隆四十一年本《新鄭縣志》特為祝融作《封建表》。

  祝融擊火

  各種各樣的打火機,已經普及到人們日常生活中。但在一些邊遠山區,農民至今還隨身攜帶著取火用的火鏈,因它不用汽油火石,隨時用,隨時取。所以,一直沿用瞭幾千年。那麼,火鏈最早是誰發明的呢?

  傳說從燧人氏發明瞭鉆木取火後,到瞭黃帝時期,人類已開始用火燒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驅趕毒蟲猛獸,用火打仗。可是在那時,人們隻知道用火,卻不會保存火種,這對過著遷徙不定的遊牧遊獵生活的人們來說很不方便。他們必須經常帶火種行路,每到一個地方,頭一件大事就是用火種燃火燒飯,燒過飯後又得把火種小心地保存起來。

  有一年,黃帝帶著夏部落的群民,由南向北轉移。中途忽然遇到暴雨,山洪暴發,遍地是水,大人小孩被雨水澆得像落湯雞。祝融負責管理火種,他隨身帶的火種也被暴雨撲滅瞭。人們又冷又餓,孩子們哭 叫不停。黃帝命令大傢在一個大石洞裡暫住下來,等待天晴之後再走。誰知,老天好像故意與人們作對,一連幾天,雨一直不停地下著。人們住在山上石洞裡饑寒難忍。但因失去瞭火種,無法生火做飯取暖。餓得實在支持不住瞭,大人便開始吃生肉, 老人和小孩也隻得用冷水泡蘑菇吃。 祝融著急萬分,想用鉆木取火的方法取火,可是帶來的木柴全是濕的,鉆瞭很長時間,也未鉆出火星。眼看天黑瞭,祝融累得滿頭大汗,毫無效果,一氣之下,便把手裡的鉆頭狠狠地扔出去。不料,鉆頭碰擊在石洞的巖石上,濺出的火星更多。祝融心裡頓時由憂變喜,他忘記瞭疲勞,找來好多巖塊,用力互相碰擊,隻見火星不斷飛濺 。可是,怎樣才能使火星燃燒呢?這又成瞭一個難題。黃帝走過來對祝融說:“你不要太急,從石頭上能擊出火星,這就是很大的成功。下一步怎麼辦,需要多找些人來共同商量。”黃帝的這番鼓勵,使祝融信心倍增。他找來常先、大鴻、力牧、嫘祖等人一同想辦法。大傢你一言我一語,說個不停,唯有常先一人低著,一句話也不說。大傢以為他餓病瞭,勸告他去休息。不料,常先猛然往起一站,說瞭聲:“有辦法瞭!”說著,把自己纏腰的腰圍解下來,用勁撕開,從容掏出一團花絮,對祝融說:你把這些蘆花絮放在石頭下面,再擊石取火。”祝融按他的建議把蘆花絮擺好,再擊石,火星濺落的越來越多,點燃蘆花絮的聲音越來越大,祝 融用口輕輕一吹,隨著一股濃煙竄出瞭火苗。取火成功瞭!有瞭火人們就有瞭生存的希望。石洞裡的大人小孩無不歡呼跳躍。黃帝專門為祝融舉行瞭慶功會,給他記瞭大功,並封他為“火正”(官職)。

  祝融發明的“擊石取火”,使人不再為保存火種發愁,這就大大方便瞭人類的生產生活。因火又是紅色的,所以後世人都把祝融稱為“赤帝”。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