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揭秘:諸葛亮未能統一天下的真正原因

2016-08-13 14:30:33

  當然,邀請曹魏進軍是策略上的說法,因為蜀漢是延續漢朝正統的,與篡漢的曹魏在法理上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在軍事行動上可以暗示雙方同滅東吳的意向,至於僥幸能滅吳,之後雙方再火拼,並不影響蜀**曹魏最後實現大一統的大政方針,可事實上我們大傢都發現蜀漢是糾結於大漢的法理,與曹魏一直是不共戴天的。

  二、沒有充分發揮劉禪帝王的政治優勢和鼓舞士氣的作用

  應賦予劉禪軍事統帥職能,發揮帝王帶頭作用

  曹操、曹丕、劉備、孫策、孫權都是文武雙全,直接帶兵上陣打仗的統帥,孫權還要象孫策一樣往一線沖,常被屬下勸阻。作為君主或者主公,親臨前線,對士氣的鼓舞作用是相當大的,因為君主不怕犧牲,士兵們自然勇往直前。另外,帝王之子,上前線建功立業的也不乏其人,例如,曹操之子曹彰,孫傢子弟上前線的最多,而如果讓宗室子弟待在大後方,不是像曹植一樣成天飲酒作樂,要不就像夏侯懋和曹休那樣成為紈絝子弟。

  固然劉禪能力欠缺,但親臨前線城池是沒有問題的,這樣還可以讓身邊的佞臣長點見識,少說些不靠譜的話,君主長期在大後方,不接觸前線將領和士兵,必然造成君主弄不清實際狀況,甚至使帝王沉醉於後宮淫樂,從而最終導致君臣離心離德,行為南轅北轍。諸葛亮應該讓劉禪坐鎮漢中,讓魯王劉永和梁王劉理上戰場歷練。薑維後期劉禪一大群兒子,隻有一個血性漢子北地王劉諶,竟然豪無用武之地,隻能悲壯的殺妻弒子,追溯前緣,諸葛難辭其咎。

  三、沒有充分調動文官和武將的戰爭積極性

  1、應積極合理使用魏延的戰術素養

  這裡就不討論第一次出祁山,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瞭,隻討論魏延和楊儀的矛盾處理,失誤太明顯。魏延作為蜀漢僅有的幾個有謀略的、可以獨當一面的,而且有堅定北伐信念的武將,沒有好好使用,反而最終淪為叛將被殺的下場,甚為可惜。魏延與楊儀早就不和,應及早調開一人,以調開魏延最佳,應讓其帶一萬人在天水、南安等三郡活動,與漢中呼應,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揮魏延靈活機動的戰術素養,又可以積極調動隴西一帶羌王勢力參與中原軍事行動,起到牽制長安曹魏守軍力量的作用。

  2、應調整前線將帥的文武搭配

  諸葛作為文官指揮一線軍事,無疑過於謹慎,缺乏武將的戰術素養,仗打起來,難免刻板,無法出奇制勝,而冷兵器時代,武將與普通士兵的天生親近感也是文官所不能彌補的。漢朝的周亞夫,嶽飛的嶽傢軍,明朝的戚傢軍,將領和士兵們一塊摸爬滾打可以造就一支象私傢軍隊一樣的鋼鐵部隊。文官同武將在先天上就有人格上的敵視,做的再好的也難免有隔閡。諸葛亮的兩個繼任人蔣琬、費禕更是將文官的保守發揮到極致。馬超的騎兵部隊可以打得曹操的王牌步兵屁滾尿流,卻很難想象蔣琬、費禕騎馬帶領士兵們沖殺。

  當然諸葛亮走瞭文官統帥的極端,馬超走瞭武將統帥的極端。我們看千年的中國戰史,文官統帥守城卓越,武將統帥野戰進攻能力超群,文如陸遜,明朝的大學士孫承宗、袁崇煥守遼錦,武如項羽、孫策。不幸的是,諸葛亮發動的卻是進攻的戰爭。

  以上是關於諸葛亮未能幫助蜀國統一天下的原因所在,如你想瞭解更多相關信息,敬請關註中國歷史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