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遼沈戰役:蔣中正為何要將孫立人調走

2016-08-13 14:34:42

  遼沈戰役是國共兩黨第二次內戰中的中國解放戰中的第一場戰役,據悉,此戰的開始是在日本投降中國之後爆發的一場以爭奪中國政權的戰爭,而結果是中國解放軍解放瞭沈陽。不過,在此次戰爭中也還有許多的疑點,那就是蔣介石為何要在遼沈戰役中將孫立人調走?這其中的緣由為何?帶上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孫立人

  在說蔣介石為何要調走孫立人之前我先來為大傢介紹介紹孫立人此人吧。

  孫立人簡介

  孫立人,字撫民,號仲能,漢族,安徽省舒城縣三河(今屬肥西縣)人,生於安徽省廬江縣金牛鎮。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

  孫立人有著有“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的美稱。他是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軍銜,第一次緬戰時任38師師長,在孟關傑佈山隘間戰役斃敵2000餘 ,孟拱河谷戰役擊斃日軍12000餘,第二次入緬作戰時任新一軍軍長,攻克八莫、南坎、老龍山、南巴卡、新維、臘戍、喬美等地,共擊斃日軍3萬3千餘 ,是抗戰中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內戰時曾於四平、 公主嶺、德惠等地擊敗林彪。

  孫立人致力於國軍現代化,整編撤退來臺之國軍,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與預備軍官制度。1955年遭蔣介石認定叛變被軟禁,隨著孫案的爆發,孫立人的一切事跡,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歷史刪除。1988年臺監察院認定孫立人無叛亂意圖,2014年7月,臺灣監察機構承認1955年郭廷亮“假藉長官名義為匪工作”間接為其平反。

  孫立人被調走的原因:與杜聿明不合

  至於蔣介石為何要在遼沈戰役中將孫立人調走那就不得不提杜聿明瞭,杜聿明是蔣介石的嫡系,我們都知道蔣介石是一個非常護短的人,在戰爭中蔣介石一般都隻任用嫡系一派,不是說不用其他派系的,而是在有的選擇的情況下蔣介石一般都隻任用嫡系,因為他為人多疑。

  在來說說孫立人和杜聿明吧。據說,這兩人在遼沈戰役中出現瞭戰術上的分歧,再加上在印緬時的矛盾進一步加深,據在印緬戰場上的敘述,當時38師在緬甸沒有和第五軍一起進入野人山回國,讓杜深感難堪,尤其後來證明孫的決定是正確的,因為走野人山的部隊減員慘重,戴安瀾就是在野人山途中殉國的。另外,杜聿明認為孫立人應該給足他面子,不應該在東北當著眾多的將領和他鬧翻。畢竟杜當時在東北是國軍一把手,作為下屬孫應該給足他面子。

  當然孫立人性格比較直爽,對於不同意見敢於挑戰上司。

  蔣介石信任嫡系

  首先,杜聿明是他的學生,蔣這個人是非常護短的,這個小編在上述已有講明,而這個護短也恰是他早期當瞭黃埔校長之後受到那麼多人支持的原因。

  其次,當時前方吃緊最需要的是上下一心,孫和杜的矛盾是將最不想看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杜是孫的上級,在軍隊中等級非常的森嚴,就算到今天依然是如此。下級和上級發生矛盾下級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所以蔣就算知道孫是一個得力戰將還是調走瞭他。不過孫立人從此再沒有大的戰功瞭,在中印緬之戰中揚名中外的第一軍從此銷聲匿跡。

  因為杜聿明嫉妒孫立人的軍事才能,加上孫立人又不是黃埔系的,為人高傲。所以杜聿明不斷打小報告,老蔣偏聽偏信,所以調走孫立人,直至痛失江山。

  而杜作為蔣介石的黃埔嫡系。中國的傳統文化所致,杜認為下級應該無條件的執行上級命令,而不諳世事的孫當然沒有摸清國軍中的潛規則,所以要吃虧,蔣介石通常都是偏袒嫡系(黃埔系),所以索性將孫立人從東北調離瞭事!

  孫立人與杜聿明的過往

  1946年初,孫立人到東北,兩人首先因長春警備司令一職而生芥蒂。

  杜聿明矚意廖耀湘,而孫立人認為非他自己莫屬。然而廖耀湘的任命已經發表。孫立人堅持認為,新一軍雖然出關較晚,然抵達東北後,一路上追奔逐北首先進入長春,長春警備司令一職,無論如何也不應由新六軍軍長廖耀湘擔任。爭執的結果,最後還是杜聿明讓步,改派孫立人為長春警備司令,從此兩人嫌怨已深,肇致瞭日後的公開決裂。

  其次,孫立人認為他不是黃埔生,感覺受歧視。杜聿明則認為孫立人自恃為美國軍事學校畢業,涯岸自高,其心目中除瞭美國人以外並無本國部隊長存在。再次,孫立人推崇機動戰術,迷信高機械化的戰力。杜聿明對孫立人不認真執行命令甚為惱火。另外,杜聿明心中認為孫立人最不可原諒者,是當他在農安被圍之際,幾乎被俘,而怪孫立人在長春視若無睹。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