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蚌會戰失敗國民黨內部矛盾的演變

2016-08-13 14:34:56

  淮海戰役國民黨的失敗輸的徹徹底底,這次的慘敗無疑讓國民黨失去抵抗的機會。而國民黨內部矛盾也進一步升級。當然,淮海戰役的失敗也取決國民黨政治內訌,那麼是什麼內訌?導致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場失敗?下面就跟隨中國一起去瞭解下吧。  

  蔣介石與桂系的矛盾

  1948年10月淮海戰役前夕,國民黨軍在東北的敗局已定,而國共雙方在中原地區的決戰已經迫在眉睫。當時中原地區的國民黨軍分別由徐州“剿總”的劉峙和華中“剿總”的白崇禧指揮,互相協同很困難。劉峙雖然是忠於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但昏庸無能,難當大任。而桂系的白崇禧素有“小諸葛”之稱,時任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長的何應欽和國民黨軍總參謀長的顧祝同決定向蔣介石推薦白崇禧統一指揮兩大“剿總”所轄部隊。何應欽雖然是黃埔系的元老,但蔣介石寵信陳誠而對何應欽有所疑忌,因此何應欽和白崇禧又互相拉攏。10月23日,由時任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廳長的郭汝瑰向蔣介石請示是否可以讓白崇禧暫時統一指揮兩大“剿總”的部隊,蔣介石當即表示同意,並說:“不要暫時指揮,就叫他統一指揮下去好瞭。”10月30日,白崇禧到南京國防部開會,滿口答應統一指揮,並主動提出調桂系的主力兵團第三兵團隨十二兵團加入徐蚌戰場。次日白崇禧突然變卦,堅決不肯統一指揮瞭。因為30日晚上白崇禧和李宗仁交換瞭意見。李、白二人認為蔣介石無非是想利用他們的軍隊阻止解放軍進攻,維持其統治,這與桂系一直想取蔣而代之的夙願是相違背的。而且徐蚌戰場的態勢對國民黨軍極為不利,一旦會戰失敗,白崇禧就要負責。因此白崇禧決定在漢口靜觀風向,坐收漁翁之利。

  在淮海戰役前後,白崇禧還極力阻止蔣介石從華中地區調兵增援淮海戰場。在戰役第二階段,從華中增援徐蚌戰場的蔣介石的嫡系主力部隊十二兵團在雙堆集被圍。而此時國民黨軍在其他地區已經無兵可調,蔣介石於是電令白崇禧調桂系的第三兵團去解圍,白崇禧堅決不同意。蔣介石無奈,隻好電令他的嫡系將領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第十四兵團司令官宋希濂,讓其調所轄的駐鄂西的第二十軍和第二十八軍立即開赴武漢,候船東下。白崇禧在極力勸阻宋希濂無效的情況下,不讓先到達漢口的二十八軍走,後經顧祝同親自打電話疏通才放行。二十軍到達漢口後,白崇禧又利用該部隊多為四川人不願意東調的情況,再次從中作梗。當第二軍到達武漢、準備上船時,白崇禧竟然派部隊把船隻看管起來,蔣介石於是親自打電話給白崇禧,但毫無結果。白崇禧命令第二軍開回原防地。而先調走的二十八軍和二十軍由於白崇禧的拖延,還沒來得及參戰,淮海戰役就結束瞭。

  對於白崇禧和新桂系在淮海戰役中的表現,多年以後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在其回憶錄中指出,李宗仁、白崇禧“他們的目的是希望蔣介石直屬部隊被打垮,剩下的就是他們的部隊瞭,所以他們的居心實在可恨”。

  蔣介石排擠雜牌軍

  由於蔣介石及其嫡系歷來對雜牌軍采取排擠、分化瓦解為主的政策,導致參加淮海戰役的國民黨雜牌部隊紛紛起義、投誠,極大地削弱瞭國民黨軍的戰鬥力。但是,那些沒有倒向解放軍的國民黨雜牌部隊,仍然與蔣介石及其嫡系部隊離心離德。

  淮海戰役開始後,黃百韜兵團於11月9日在碾莊圩被圍,黃百韜決定轉移到靠近徐州的八義集等待救援,但該兵團主力部隊六十四軍軍長劉鎮湘則力主就地固守,黃無可奈何,隻好放棄原來的計劃。因為六十四軍是廣東系統的地方部隊,劉鎮湘為瞭就近救援在窯灣鎮被圍的同屬廣東系統的六十三軍,竟置整個兵團的安危於不顧。而且認為:“自己可能因此擴充勢力。”決戰在即,還在計較派系和個人的私利,結果斷送瞭黃百韜兵團最後的一線生機。

  在淮海戰役中,原屬馮玉祥西北軍系統的部隊紛紛起義、投誠,隻有劉汝明兵團繼續留在國民黨陣營中。但是,劉汝明在作戰中始終以保存實力為原則,對上級的命令陽奉陰違。11月上旬,劉峙命令劉汝明無論如何要留下一個師防守津浦路上的戰略要點宿縣,劉汝明本來答應照辦,後來又變卦,拒絕派部隊去宿縣駐防。11月15日,解放軍中原野戰軍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攻克瞭國民黨軍防守薄弱的宿縣,切斷瞭淮海戰場國民黨軍南北兩線的聯系,國民黨軍從此陷入瞭全盤被動的局面,最終被人民解放軍各個擊破。對此,劉汝明竟然解釋說:“他們老是想宰割我這點部隊,如果要派一個師出擊,我這個兵團還有什麼作戰力量?真是豈有此理!”後來在救援黃維兵團的戰鬥中,劉汝明也沒有積極作戰,隻是率部擔任蚌埠後方的守備,結果李延年兵團孤軍作戰,始終無法突破解放軍的防線,隻能坐視近在咫尺的黃維兵團覆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