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臘月二十三至臘月三十

2016-08-15 23:12:10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八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這是兩句關於臘月二十八的民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到瞭農歷的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總之各傢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瞭。

臘月二十七準備瞭過年要吃的肉類,到瞭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面食瞭。過去,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教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瞭十分容易壞,隻有發面不愛壞,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面,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


棗花 資料圖片

在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隻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貼花花”:

臘月二十八除瞭要發面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 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瞭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 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瞭以紅 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這發瞭的面,自然也就要用來蒸饅頭啦,因此民謠中自然也就有瞭“臘月二十九,蒸饅頭”的說法。

這個蒸饅頭在過去來說不是隨隨便便的做,而是要精心準備,認真用心,因為做出來的饅頭是要跟相親鄰居交換的,因此,一定要做的又好看又好吃,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非常的有講究。

“上墳請祖上大供”:

臘月二十九除瞭要蒸饅頭以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民俗那就是“上墳請祖上大供”。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 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傢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傢長,稱觴舉 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瞭。


過小年 資料圖片

“過小年”:

在土傢族,會比我們提前幾天過春節,因此,臘月二十九也就是他們的“小年”瞭,也叫“調年會”。關於土傢族得這個傳統,還有幾個傳說在這裡可以跟大傢分享分享:

1.明代土傢族士兵奉調東南沿海出征抗倭,軍令緊急,便提前過年,奔赴前線。士兵英勇作戰,立下瞭“東南戰功第一功”,後人為紀念此次出征,便將年節提前,習以為俗。

2.土傢族先民貧困,年三十日還要給富人做工,提前過年,以便同傢人團圓。

3.舊時每到年關,官軍遍來驅趕百姓,土傢人提前過年,吃團圓飯,以便逃生。

4.土傢先輩抗擊外來侵略,提前吃年飯,以迎戰。


臘月三十(除夕)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 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 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朱仙鎮木板年畫 對臉門神 馬上鞭

我 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 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 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 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 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 新年點綴品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