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走出校園之前

2016-08-18 23:05:17

兩個月前,我還在殼牌公司做校園招聘,而現在,已經開始自己創業瞭。

做的事情本身倒沒有太大差別,隻是原來是為瞭公司做,現在是為瞭自己做。

一直想寫點兒什麼給將要走出校園的同學們——不管大傢將要畢業還是要參加暑期實習。

六一剛過沒多久,就先從小時候說起吧。

每 個人都有這樣的記憶:上小學的時候,我們都喜歡談理想。每當老師問起“將來長大瞭你想做什麼”,大多數人的回答是諸如“科學傢”、“藝術傢”、“政治傢” 這樣的字眼。雖然前些天媒體也報道瞭一個小女孩兒長大後想當城管——便可以對父母這樣的小商小販好一點,但這畢竟不是“主流”。

六一的時候收到一個長我幾歲的(前)同事的短信——“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渴望長大,長大後又會留戀小時候的純潔,但願每個人都童心未泯”。

可“但願”隻是願望,如果再對大學生們問起“畢業後你想做什麼”這樣的問題,答案通常會是“白領”、“公務員”,或者“我不知道,邊走邊看”吧。

不知道這些年是成長瞭還是退步瞭。

前兩天看法國網球公開賽,有一個挺打動人的廣告——一款名表,邀請阿加西和格拉芙出演,幫助各種膚色的小朋友讀書、畫畫。打動我的不是網球巨星的慈善行為,而是小朋友們說的四句話:

I learn to learn,I learn to respect,I learn to find my way,I learn to be myself.

尤其最後兩句,可以一下把我們拽回十幾二十年前,捫心自問——我們是否也能像那些小朋友一樣自信的說“我學會瞭走自己的路,我學會瞭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可能比正在讀這篇文章的多數同學年長一點,但也終究逃不出八零後的整體生態特征——

在父母乃至祖輩人的呵護下,從小專心致志一心向學,從小學開始到高中畢業,最重要的目標就是上一所好大學——其他事情都在其次。至於“走自己的路,按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這類問題,都“等考上大學再說”。

而到今天,對於即將大學畢業的同學,多數人可能已經拿到工作或者出國的offer, 或者已經取得繼續讀書的資格。但不管你拿到的是年薪幾十萬還是月薪幾百,不管你將去海外名校讀書還是到一所國內三流院校繼續學習,不管你畢業之後就能立刻 買房買車還是每月得算計著怎麼租房和坐公交,在終於可以“自立”的時候,再也不能忽略的問題是——這是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站在各位同學的立場,如果實際工作經驗很少,你也許很難回答這個問題——“我都沒有經歷過,怎麼判斷那是不是我想要的?”

這是實話。

我想跟大傢談談自己的體驗——盡管在BBS上同學們已經能看到很多此類經驗分享的文章瞭。

拿自己的經歷來說

很慶幸大三暑假就可以到殼牌實習,更要感謝人大商學院在大四隻安排瞭三門課,讓我有充足的時間到企業安心實習。

算 上暑期實習以及之後的延期實習一直到全職工作,在殼牌總共待瞭四年。四年中,我從銷售部門的實習生,到全職的客戶經理,再到負責畢業生招聘市場,四年裡, 不管在哪個崗位上,不管是什麼工作內容,單從工作本身,難度都不大。倒是像《浮沉》、《杜拉拉升職記》這類職場小說所描述的情景一樣,人際關系方面才是最 費神的。沒有讀過這些書的同學,建議讀一下,這會讓你放下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在走入職場之前準備得更充分。

記 得我還在殼牌潤滑油部做實習生的時候,因為工作關系需要與一些汽車修理店鋪的小老板打交道。客觀的說,他們文化層次確實不高,我那時也不太樂意與這些“很 土的人”打交道。但殼牌公司的老板當時就告誡我:“千萬別瞧不起他們,不說別的,他們收入肯定比在公司裡面工作的白領高”。當時聽到這些挺崩潰的——怎麼 可能呢?我可是在五百強排名前三的公司裡面工作!收入卻比不上這些“土”人?——就算表面上不說這些話,心裡也是犯嘀咕。後來接觸瞭一些老板後才發現,別 看他們文化水平不高,但做事講誠信,講良心。他們跟自己的客戶稱兄道弟,用的不是“專業銷售技巧”,而就是簡簡單單的做人。如此簡單,但就是能賺錢。

我 現在創業也有體會。剛開始辦理企業註冊登記時,因為自己不懂,就想到瞭找代理公司——很小規模的民企。最開始隻是網上搜瞭個電話,打過去說明來意,談瞭談 代理費用,口頭約定之後,對方就立刻開始幫我做企業名稱的申報。按理說,我隻是給人打個電話,還沒見過面,更沒走付定金、簽合同之類的手續,按自己在外企 “正規”的思維習慣,他們應該有所擔心——“這個人是個騙子怎麼辦?我幫他忙活一陣子萬一不給錢怎麼辦?”但不知是因為經驗豐富還是其他原因,這傢代理公 司完全沒有這些顧慮,最終隻見瞭一次面,就把註冊登記辦妥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