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走出校園之前

2016-08-18 23:05:17

歸結一下,我們的問題在於——短視。

舉個直觀的例子:

假設你是一個名校本科的女生,文筆很好,對時事也很感興趣,同時學習成績很好,社團活動也很優秀,還有很多公司的實習經歷(一個比較典型的校園牛人形象)。

讓我們想象一下你畢業後的生活軌跡:

情形一:畢業時,你輕松地獲得瞭五傢跨國公司中國總部的offer, 最終選瞭其中一傢,獲得非常高的起薪。在本職工作之外,你也能發揮自己的特長,組織一些公司內部的文體活動,還是公司內部雜志編輯部的成員。隨著年齡增 長,比如過瞭十年——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你可能已成為資深的中層管理者;如果不那麼順利的話,你可能換過幾次工作,或許已經像很多女白領一樣學會瞭怎樣 在職場中圓滑的保護自己。閑暇的時候,你可能稍微懷念一下多彩的大學生活,讀一讀很多年前寫過的文章,去咖啡廳與大學時代的好友聊聊天,感嘆一下年華易 逝,並勸慰自己這就是人生。

情 形二:畢業之初,因為沒什麼背景,也找不到門路,你無法進入自己心儀的報社工作。但你真的很喜歡寫文章,所以,就憑著實習時認識的熟人被介紹到一傢小雜志 社打雜。剛開始,你得學著校對、技術編輯,做些很苦很累沒什麼技術含量的活,但你在工作之外,還是擠出時間寫文章,也常跟雜志社的記者、編輯聊天,瞭解他 們怎麼工作。一年以後,你終於得到瞭見習記者的工作機會,這使你的才華充分展示出來,你也借此認識瞭其他報社的很多同行,終於在畢業四年後有機會來到當初 心儀的報社,成為一個版面的主編。你知道自己終於得到瞭發揮專長的土壤,你也認為自己管理的這個版面有可能對這個城市乃至這個國傢產生一些影響,你還知 道,自己這麼年輕,將來有機會成為更有影響力的媒體人。回憶過去,你很驚嘆自己以學校裡的出色經歷怎麼能接受最初那份打雜的工作,但你也知道,如果不從那 裡開始,生活就到不瞭你期望中的模樣。

哪種情形更好,坦白說,在寫下這些字的時候,我顯然是有“偏見”的。同學們盡可有自己的判斷,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但需要明確的是,選擇情形一或者情形二不是因為隨波逐流,而真的是因為那是你期望的生活方式。

關 於情形一,我沒有寫太多跨國公司中的人際爭鬥會給你的生活、心態造成的影響;至於我所偏向的情形二,也省掉瞭諸如畢業時父母的反對、朋友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等“情節”。不管哪種情形,似乎都不容易,但說來也沒什麼特別難以逾越的障礙。如果不去做,你就永遠不會知道——將一些看似“理想化”的東西轉化為現實不 但沒有想象中那麼難,還會讓你更輕易地得到更快樂。而且,必然的,你將名利雙收。前提是,不要短視,稍稍有點耐心。

再舉一個現實中的例子,喜歡足球的同學肯定知道溫格,這位阿森納的教練,溫文爾雅,被稱為“教授”。他擁有經濟學學位,會說五國語言,但不要以為他有多“學院派”,其實20歲 的時候,他就成為瞭職業球員。我們或許會帶點兒情緒地說“中國的土地上就永遠也不會有這樣的男足教練”,但別忘瞭,為什麼沒有呢?原因可能是:某個成績很 好、實習很好、獎學金很多、足球踢得好、又很懂球、英語口語也不錯的男生,畢業後直接去某個大企業工作瞭——倒不是他覺得自己將來做不瞭足球教練,也不是 他完全沒有門路加入一個足球隊,而是他壓根兒就沒考慮過足球教練會是他這類人的一種“職業選擇”。所以,原因不在於“中國的土地”,而極有可能僅僅是“你 沒有做”而已。再比較一下名利——一個優秀的足球教練與一個大企業的高管,名?利?誰比誰好還真不好說。

可見,即便單從“名利”的角度來看,職業選擇都不是我們想象得那麼單一。再加上“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和“不得不從事沒什麼感覺的行業”這些差別,生活質量、“開心指數”所受的影響可就完全不同瞭。

此外,還有一個讓很多同學“不得不短視”、放不開手腳的原因——孝心。

以 前看過一位同學的帖子,說得很傷心,也很真實。他的大意是“如果父母都不在人世,我反而能放得開手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將來沒準兒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知道自己這麼想實在太沒良心,但這是真實的想法”。這位同學想得很極端,而我覺得更多同學——尤其是傢庭不太富裕、上大學已經讓父母付出太多的同學 ——想到的可能是如何能快速地回報父母,讓他們生活得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