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走出校園之前

2016-08-18 23:05:17

不 管出於什麼想法,八零後這一代人的就業,與父母的關聯程度(既包含父母對子女就業選擇施加的影響,又包含子女選擇就業崗位時對父母這一因素的考量)可能是 空前絕後。但不管怎樣,那種“盡快謀得一份高薪工作,好好孝敬父母”的想法卻未必真的是父母最期望的。兒女能這麼想,父母當然很高興,但他們更想看到的還 是兒女自己生活得快樂。

關於這一點,印象很深的是《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中特洛伊和父親在籃球決賽前的一段對白:

父親:You know what I want from you today?

特洛伊:The championship.

父親:Well, that’ll come or it won’t. What I want is for you to have fun. I know all about the pressure. And probably too much of it has come from me. What I really want is to see my son having the time of his life playing the game we both love. You give me that and I’ll sleep with a smile on my face no matter how the score comes out.

特洛伊:Thanks coach, uh… Dad.

特 洛伊認為父親對自己的期望是“獲得冠軍”——因為父親(兼教練)在平時的訓練中確實對自己要求很嚴,但出乎意料的是,父親真正期望的卻是他“享受他們共同 熱愛的運動”。同樣的,如果你可以跟父母談一下內心的想法,也許會發現跟你想象中不同的地方,也許能讓我們重新理解父母在“幹涉”我們選擇就業崗位時的初 衷。

父母如此,男女朋友之間,其他任何你所看重的人之間,都該有這樣的交流。即使你認為中國和美國的父母對待子女的希望有所不同,也不該以“代溝”或者一句簡單的“我的青春我做主”來放棄與他們交流的想法。

以 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從大四放棄保研而選擇到殼牌工作,再到放棄殼牌工作而選擇自己創業,每一次選擇都在挑戰父母既有的價值觀。每次都要經過很多次的談話, 甚至爭論,但最終父母都選擇瞭支持我的決定——倒不是因為他們一定認同我選擇的正確性,而是他們支持我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拿冠軍”、“剛畢業就賺很多 錢”、“要結婚就得買房”、“懶得擠公交,得有錢打車、買車”實際上沒我們想象的那麼重要,也沒有我們想象的在父母心中那麼重要。

最後,稍微回應一下本節的標題,沒有完全否定大企業的意思,而是建議大傢盡可能尋找能把個人興趣和工作結合起來的地方。如果你的個人興趣與大企業能給你的崗位恰好匹配,你所要做的就自然應該是盡一切努力獲得它的offer。否則,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某些從沒列入“就業方向”的地方有濃厚興趣,該重新考慮一下自己的選擇瞭——或許你剛好找到瞭屬於自己的新大陸。

然後,想稍微觸碰一個敏感一點的話題。

關於公務員

因為錄取比例太低,很多沒有“背景”的同學隻會把考公務員作為就業選擇之一,而不會作為唯一的選擇。這種做法挺明智,而這裡要討論的是——為什麼大傢想做公務員?

穩定,整體收入不錯,工作強度不太大,社會地位比較高,還有同學期待將來成為高官——或者退一步講,即使職位不太高,但手裡握有實權——明著的暗著的利益就都少不瞭。

立足當下的社會現實,上面的說法都是事實。但考慮到同學們現在的年齡和將來的路徑,有些建議還是得說。

首先,二十幾歲的人,無論在哪個級別的公務員隊伍中,都得先老老實實幹活——可以把這個當做“熬出頭”的必經階段,因為如果熬個十年二十年的,一旦出頭,所能獲取的名利就會極速增長。

而我們幾乎每天從媒體上看到的“輿論監督類報道”,表明現在的公務員隊伍問題很多,腐敗現象也絕不少見——這一方面表明輿論監督的力度在加大,但另一方面,也會帶給我們無限遐想:假設我在那個位置上,再假設我沒那麼倒黴被“監督”著,那麼……

不要忽視甚至嘲諷這種“遐想”,這的確很誘人。既然前面說到追求名利無可厚非,而熬出頭的公務員似乎又能比較輕松地得到名利,我們為什麼不想成為公務員呢?

可問題恰恰在於,即使一切順利,有這種想法的同學將來熬出瞭頭,誰能保證大傢還能獲得現在已經熬出頭的人所獲得的收益呢?那時的輿論監督和司法監督會到什麼程度?公務員是否還能被簡單定義成“官”?簡單講,現在是這樣,將來就一定是嗎?

哪怕立足現在這個時間點,單從輿論監督的層面,我們也能看到很多積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