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誰的事情?

2016-08-18 23:23:20

大學則張開瞭血盆大口,說:我們已經產業化瞭。結果呢:大學生去參加招聘會,早晨去的時候覺得自己是一個人才,到瞭中午,覺得自己隻是一個人,到瞭下午覺得自己連人都不是瞭。
每個人都在抱怨,都在談論教育的問題。

傢長說:現在的學校,糟糕透頂。

老師說:現在的傢長,一點都不負責。什麼事情,都賴在學校和老師身上。

大學說:國傢的投入不夠。我們也沒有辦法。

國傢說:我們已經G2瞭,但是,根子上還很窮,我們目標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教育,先悠著點吧。

所以說,教育最後成瞭誰的事情?

答案是:別人的事情。

(四)

上周,看瞭一期《巖松看美國》,其中一期說的是美國黃色校車的故事。
美國校車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不是某個人或組織的事情,是每一個人的事情。

首先,教育是政府的責任:黃色校車作為義務教育的標志性內容,國傢和地方政府立法超過300個相關法律條例,並建立相應的實施機制;

其次,教育是參與企業的責任:校車的設計,是萬無一失的:不可能在受外力沖擊的情況下爆炸,安全系數的水準是遠遠高於任何其他車輛的,而且對車輛持續地投入檢查、更新;

再三,教育是每個成年的公民的責任:校車到瞭下車的地方,車身上的“stop”標牌自動打開。路旁的來往兩邊的車輛,都自覺停下來。等待學生通過。

記者問駕駛者對此有何看法。受訪者說:當然應該停下。因為這是法律規定的事情。

教育是每個孩子的事情:乘坐校車的孩子,從小就開始接受安全素養的訓練。每隔一段時間,就反復練習。孩子們下車後,等待司機的指揮。等司機豎起瞭大拇指後,學生們觀察路段安全後,才通過馬路。而馬路來往的車輛,早已經停下,耐心等待孩子們通過。

.......

好的教育,永遠是言傳身教。

你要教導孩子具有懷疑精神,你根本不用告訴他什麼,你隻要騙他一次,下次,他就有懷疑精神瞭。

看校車故事的同時,我想起很多耳熟能詳的事情:地震中那些坍塌的學校,那些根本沒有水泥的預制板。很多因為吃瞭三鹿奶粉,患上腎結石的嬰兒。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的父母,成天隻顧著升學率的老師們,還有忙著數錢的黑網吧......

看一個國傢的文明,隻需要看它如何對待孩子就行瞭。
美國的黃色特權校車,和希拉裡的《舉全村之力》,它所展示的對教育認知的境界,對教育所做的事情的寬度和深度:一個和諧社會所表現出的良好價值觀和優雅的秩序,讓我們汗顏不已。

如果你看過,你就會明白:我們對教育的期待是如此的缺乏信心和要求。奧運會舉辦瞭,太空人出艙也感覺良好,最近連海洋也和諧瞭。

可那又怎樣?

我們還是不敢輕易過馬路。

(五)

“舉全村之力”來自於非洲的一句諺語:養育一個孩子需舉全村之力。

這本書從政府、企業、學校、媒體、傢庭等各個社會角色,討論瞭一個最根本的問題:

沒有什麼問題比一個國傢如何照顧自己的孩子更根本。

換句話說:教育是誰的事情?

教育是每個人的事情。每個公民的責任,每個傢庭的責任,每個企業的責任,更是政府的責任。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這本書似乎在提醒我們在掘金的道路奮力開拓的時候,在拯救產業的時候,在大學擴招的時候,在大把大把賺錢或者花錢的時候,遺忘瞭什麼。

我們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耐以存在並延續的根基何在?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價值基礎,可以讓孩子和其它所有的人都輕松過馬路?

我們到底要給孩子留下一個怎麼樣的世界?

來自:鉑程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