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理之門(三)

2016-08-18 23:24:19

上述心理效應告訴我 們,要讓他人接受一個很大的、甚至是很難的要求時,最好先讓他接受一個小要求,一旦他接受瞭這個小要求,他就比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差生作為一個特殊群 體,其身心素質和學習基礎等方面都低於一般水平。轉化差生,也要像弗裡得曼一樣善於引導,善於“搭梯子”,使之逐漸轉化;應貫徹“小步子、低臺階、勤幫 助、多照應”的原則,註意“梯子”依靠的地方要正確、間距不宜太大、太陡,做到扶一扶“梯子”,托一托人。

10. 答佈效應: 角色行為的“導演”

我們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純生物性的個體,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社會的人。在社會的大舞臺上,每個人都扮演著一定的角色。那麼,我們每一個人所顯現的角色行為,又是由什麼所“導演”的呢?

讓我們把話題回溯到原始社會吧。根據研究認為,當時就有一種傳統的習慣和禁律,史稱之為“答佈”。 “答佈"是人類社會最初期的一種生活規范。當時雖然還沒有宗教、道德、法律等觀念存在,但是人們在生活中,已經混合這三者觀念統一使用。史學傢通稱“答佈 ”為“法律誕生前的公共的規范”。 “答佈”為什麼能有這樣一種效應呢?社會心理學傢分析,這是由於原始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很低,所以人們對於所謂的神怪或是污穢事物有一種禁忌心理,認為如 果觸犯禁忌,便要蒙受災害,故而必須遠遠地躲避它們、畏敬它們,而由這種信念所形成的習俗,就是“答佈”。同時,當時的文化發展水平也使人們初步認識到作 為參加社會活動的個體,其行為必須要服從於一定的法則、一定的行為規范。這便是“答佈效應”的由來。 現代社會的科學文化發展水平,當然不是原始社會可以比擬的。現代社會所賴以維持的力量,現代人角色行為的“導演”,已經不是什麼“答佈”瞭。但是,從社會心理學的意義上來說, “答佈效應”所揭示的角色行為由角色規范“導演”這一內涵,卻是不會過時的。

社會心理學對人類行為(外顯的和內潛的) 研究的主要貢獻之一,就在於闡明瞭一個社會如何使其成員的行為遵從社會現行的,適合一定階級要求和需要的行為規范與道德準則,或是倡導其成員如何遵從本民 族的文化規范。社會是規范的體系。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其所有成員都必須遵守。從這個角度而言,隻要我們不是把“答佈效應”中的“答 佈”僅僅理解為原始社會裡的“答佈”,而是把它理解為角色行為的“導演”一角色規范,那麼,我們就可以說, “答佈效應”在任何社會裡都是客觀存在的。

現代社會裡的“答佈效應”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是指那些經過一定程序使之成為可見的條文,如憲法、各種法律政策規定、黨紀,各種道德法規、各 類公約守則等等。廣義的則是指那些不成文的東西,它們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通過輿論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這些東西雖然沒有寫進有關 條文,但卻滲透在每一個角色扮演者的心理和行為之中。上述明文規定和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準則之總和,就是社會對每一個成員提出的要求,就是對所有角魚扮演 者表現角色行為的“總導演”。可見,這些約定或俗成的行為規范,概括起來說,最集中地體現在法制觀念和道德觀念這兩個方面。但它們又涉及到生活的各個領 域,內容和形式是相當廣泛、多樣的。如果需要作具體分類的話,那麼大致可分為:
(1)正式規范,即由正式文件明文規定的規范,如規章制度和守則等等。
(2)非正式規范,即由群眾自發形成的規范,如朋友見面時的招呼方式,衣服式樣,等等,如果違反之,就會在一定范圍的群體中受到眾人的冷眼,產生心理壓力。
(3)所屬規范,指個體成員所參加群體的規范,如你成為某一協會的會員,就必須遵守該協會的章程等規范。
(4)參考規范,即個人往往以心目中的模范人物作為自己參照的行為準則。
(5)地區性規范,指某個地區的群體所特有的規范,如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以及語言規范等等,我們常常說“入鄉隨俗”,便是這種規范的表現。

凡此種種,都表明規范就是一種標準化的觀念,角色規范就是角色扮演者必須遵守的已經確立的思想,評價和行為的標準。有瞭這個標準,角色粉演者就明白應該做什 麼,不應該做什麼,在什麼情況下應該表現出這樣的行為,在什麼情況下不應該表現出這樣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