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24:19
角色規范作為“答佈效應”的內涵,是一種標準化的觀念,它一旦形成,就自然地具有認知的標準化作用、行為的定向作用、維系社會整體性的作用。所謂“答佈效應 ”,也就是這些作用的反映。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角色規范的作用不漢為角色扮演者規定瞭一定的行為準則,而且在社會機制的運轉中會形成社會心理方面的準 則:一是激勵力量,勉勵人們信守角色規范,例如社會贊許,人際關系的親熱、承認個性的某些要求、擴大個人意見在群體輿論中的份量等等,二是制止力量,制止 那些違背角色規范的行為,如加以社會譴責、人際關系方面的冷淡等等。角色規范本來的作用,加上在社會運轉中產生的社會心理作用,於是,哪一個角色成員想要 毫無約束力地去“天馬行空”,那就恰如魯迅先生所諷刺的“拔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地球”一樣可笑瞭。
用角色規范來導演個體的角色行為,是人類行 為的特征之一,是重要的社會因素之一。原始社會就顯示瞭“答佈效應”,個中道理不是意味深長、清晰可見的嗎?我們知道,動物的行為方式是由先天遺傳所決定 的,而人類在共同生活中所創造的角色規范是人類從事實踐活動、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的工具。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絕不是簡單的相互間的刺激與反應,而 必須以某一角色規范為媒介,為一定的角色規范所導演。角色規范是公認的,大傢共同掌握的,而不是個人單獨創造的。角色行為中的角色規范成份,使一切角色行 為的表現,好比是一本對他人打開著的書籍,他人在閱讀這本書籍的過程中,能瞭解這個人的角色動機、角XX緒乃至個性特征,並作出相應的反應。一句 話,角色行為總是按照角色規范所實施的具有社會意義的行為。正因為如此,盡管社會上的人千差萬別,所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但由於角色規范的社會性,指示著 人們需要滿足的方式和提出相應的行為目標?使個人瞭解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從而才能使社會機制得以正常運轉。否則,人類豈不成瞭一盆散沙,社會還成 其為社會嗎?因此,角色規范是據以認識自我,認識他人的“透視鏡”,是維系社會生活的“粘合劑”,是人類存在和發展須臾不可離的“通靈寶玉”。我以為,這 正是“答佈效應”所蘊涵勵最深刻的含義。
我們按照角色規范來導演自己的角色行為,這既是符合社會要求的手段,也是滿足自己需要的過程。人的需 要是指對人對事物的欲望或要求。人的需要和動物的本能需要,條件反射式的需要不同,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占有、擁有或片面的享受,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活動置於意 識控制之下。在人的需要動機結構中,有自尊和受到別人尊重的需要,有喜歡獲得社會贊許、他人贊揚的需要。但是,這種需要是以社會能夠提供什麼為尺度,以社 會和他人需要的同樣滿足為前提的。每個人都在一定條件下受到社會即互相交往的個人的制約。因此,就應該用社會允許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要。隻有不斷地接受 特定社會、特定歷史背景和特定國情所灌輸的價值體系,遵守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才能引起人們的情緒反應與贊譽,從而獲得需要的滿足。事實反復證明,愈是自 覺地按照社會規范來導演自己的角色行為者,就愈會得到社會的贊揚。這既滿足瞭社會需要,同時也就滿足瞭個人的需要。如果個人認識不到這一客觀規律,缺乏按 社會規范導演角色行為的自覺性,為瞭滿足背離社會規范的私欲而為所欲為,那就必然地理所當然地要受到社會的懲罰。
“答佈效應”的原理告誡我們 要用角色規范來“導演”角色行為,這不僅表觀於社會對每一個成員的總體要求,必須在法制觀念和道德觀念的規范框架內活動,而且還反映在對個體扮演某一具體 角色時也要符合特殊的角色規范。這好比在舞臺上演出,每一個演員首先都必須貫徹導演的總體要求,諸如臺風要正,思想集中、聽從安排等等;此外,你扮演的是 旦角或者是武生或者是別的什麼具體角色,還應該根據這一角色的特殊要求去唱、去做。這兩方面的緊密結合,才是角色行為的統一體。我們在社會的大舞臺上扮演 社會角色,也是同樣的道理。一方面,我們要遵守社會規范對所有社會角色扮演者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還要內化對某一種角色扮演的特殊規范。比如,你在傢裡 已經扮演起年輕的爸爸角色,那你就應當懂得社會對傢長角色的一些特殊要求,表現出為社會教育好子女等方面良好的角色行為。假如你是一位小學教師的話,那 麼,你在各方面都應當符合為人師表的角色規范。如此等等,你都可以而且應當根據你的角色位置,去思考、去行動,以使自己的角色行為既符合角色規范的普遍要 求又落實瞭特殊要求。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結合,共性與個性的體現,社會舞臺上的角色扮演者不正是這樣既陣營整齊、又多彩多姿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