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會無聊

2016-08-18 23:24:39

美國克萊爾蒙特研究大學的心理學傢米哈伊• 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指出,當一個人的技能恰好能夠應對挑戰時,以及在接受目標清晰、反饋及時的任務時,心流便會發生。他還提到,小菜一碟 的任務會使人無聊,而任務過於艱巨則會引起焦慮。2003年,奇克森特米哈伊和同事發表的一項研究稱,在526 名受試中學生中,心流多發生在挑戰難度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當的時候。

情緒波動

情緒對無聊感的產生也有影響,擁有積極自我意識的人很少會覺得無聊;相反,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願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標和意義,就會深陷在“無聊”的深淵中。

如果不考慮無聊情緒對註意力的影響,無聊感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個體對自己內心狀態的瞭解程度。1951 年,費尼謝爾在對無聊情緒的精神分析中解釋說,由於不清楚自己想幹什麼,個體的需要和願望受到壓抑,就會找不到生活的目標和意義。

實驗數據也在一定程度上證實瞭這一說法——如果不能找到快樂和滿足的源泉,人便會覺得無聊。

在極端情況下,如果個體不知道如何找樂子,被無意義感包圍,就會產生一種更復雜的無聊感,直指生存問題本身。而當個體出於現實考慮或迫於其他壓力,放棄瞭 至關重要的生活目標和夢想,這樣的無聊感也會產生。2000 年,就職於美國聖弗朗西斯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傢理查德• 巴爾迪爾(Richard Bargdill)描述瞭6 例被他稱之為“生活無聊感”的案例。這些案例顯示,失去生活目標會使人產生矛盾情緒和深刻的無聊感。其中,有一位女性在放棄生物學傢的夢想後,後悔嫁瞭個 不喜歡的丈夫,生活在一個空巢一般的傢裡;另一位男性放棄瞭天文學傢的理想,轉而投身宗教事業,也出現瞭同樣的癥狀。伊斯特伍德總結說:“所謂無聊就是與 現實世界脫節。”

向無聊開戰

戰勝無聊的方法很多:換一個工作環境,培養新的興趣愛好和參加內觀訓練都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無聊。隻要用心感悟生活,無聊感也可以變成我們前進的動力。

無聊感各有不同,治療無聊的方法也多種多樣。奇克森特米哈伊建議,如果無聊源於乏味的工作,那麼可以嘗試換個工作,或者通過增加工作的強度和難度來改善工作環境。

沃丹洛維奇指出,如果一個人的業餘時間總是被無聊感占據,他就應該嘗試培養新的興趣愛好,或者學習一些新的技能。沃丹洛維奇正在身體力行,向無聊開戰。每 天他都努力給日常事物增添點“佐料”,從改變上班的行車路線,到轉變一下觀察周圍的視角。他說:“通過自我訓練,你會發現周圍的環境其實很豐富多彩。樹葉 不單有綠色的,也有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樹葉。隻要用心去體會和發現周圍的美,就不會感到無聊。”

2003 年,在教育界、醫療界以及辦公室一族中,內觀訓練越來越流行。它源於東方哲學中的打坐冥想,要求練習者緩慢放松,專註於自己的呼吸吐納和肢體感覺,並讓思緒天馬行空地穿行於腦海。

內觀鍛煉可以幫助訓練者提高註意力,走出情緒的漩渦,從而減少無聊感的產生。2007 年2 月,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心理學傢報告稱,在接受為期10 天的內觀訓練後,冥想的初學者與沒有接受訓練的人相比,工作中的註意力和記憶力都明顯改善。此外,前者的發呆(rumination)和抑鬱癥狀也日益減 少。

鼓勵孩子參加激發思維和想象力的活動,避免消極、圖一時之快的娛樂方式,也能夠減少無聊感。森德伯爾說:“ 電視和iPod 為孩子們提供瞭豐富多彩的娛樂,卻也阻礙瞭他們應對無聊的能力。”奇克森特米哈伊還說,參加體育和遊戲類的積極活動,可以有效增加心流的發生。

當然,無聊並非一無是處。許多研究人員發現,無聊是人思考和反省的好機會。此外,無聊也是判斷工作有無價值的標志,對沒有價值的工作就不必再浪費時間。伊斯特伍德說:“我們應當適時停止與無聊的無謂抗爭,並從這一經歷中吸取教訓。”

實際上,許多學者已將無聊感視為一種催化劑。諾貝爾獎獲得主、著名詩人約瑟夫•佈羅德斯基(Joseph Brodsky) 在他1995 年發表的《無聊禮贊》(In Praise of Boredom)中就曾寫道:“當無聊的大潮來襲,請伴它而去。讓自己隨波逐流,浸沒於其中,慢慢沉底。總的說來,處理討嫌之物的規律是,你越快沉底,便 越快上浮。” 沃丹洛維奇補充說:“如果能夠完全擺脫無聊的消極影響,它便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成為一股巨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