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 不僅僅是距離

2016-08-21 11:07:26

文/康永王

1.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深深的認為,“ 距離 ”是個填滿哲學味道的詞。

也難怪,但凡與時間空間扯點邊的問題,必然會談到起源。再外延,也就是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 距離 ” 恰好被用來衡量時間和空間,背後連接著這三個終極哲學問題,不偏不倚。

既然是個哲學味道濃鬱的詞,各種感情、情緒、積慮,隨著時空流轉,自然而然,也就萬物生瞭。

同樣是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2.

最明顯能觸摸到的距離,是遠近。

高中那會兒住校,在縣城讀書。會暗暗羨慕住在縣城的同學,辦個出入證,晃蕩晃蕩就回傢瞭,不用苦等月底的雙休。

距離近能讓人有安全感,歸屬感,甚至讓人在面對未知的環境時,更有底氣。這一點,在高中入校的時候就得到瞭印證,縣城的孩子相對更積極主動些。

距離遠除瞭讓人感到沒有安全感,卻也能促使讓同樣沒有安全感的人,默默的走近,相互慰藉,惺惺相惜,抱團取暖。

離傢遠,所以有瞭更多的時間,有瞭更多的額外溝通機會,有瞭更深的同窗情誼。倒也正應瞭老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萬事萬物不過一恒字。

也正因為離傢遠瞭,每一次回傢都格外讓人歡喜雀躍,是的歡喜,雀躍。不怕說來笑話,初中在鎮上上學,一周回一次傢。每到周五放學,才會大方的掏出五毛錢,買包辣條,宮保雞筋。落霞與哈喇子齊飛,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讀大學真正走出去瞭,走出省瞭,應該更有體會,尤其是異地戀。

我在上海,她在北京,異地戀。兩地高鐵距離是五個半小時,地緣距離是一千多公裡。不過,這些我都不關心,我隻清晰的記得到北京,是在T110坐一晚硬座的距離。

距離能讓人對時間產生格外的珍惜。

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觸摸到的是距離,觸摸不到的是那一段段因距離留下的時光,留在心底。

3.

還有一種距離,是情感,遠近疏離。

人也是個復雜的動物,宋冬野寫在瞭《董小姐》裡。

再多貢獻,老板和員工,也要保持距離。曾讀過些描述職場生存法則的書,上面寫道上司絕對不能太親近下屬,老板永遠不能與你做兄弟,交淺言深是大忌……凡此種種,自有道理。

關系再好,朋友之間,也要保持距離。尷尬之所以產生,多緣於距離太近。明代呂坤有言,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華。我想,從容之根應該在於按原則辦事,凡舉動有其常度罷。

夫妻之間,也要有距離,這種距離並不是指不能黏在一起,而是彼此留有獨處空間,做自己愛好的事。

記得前兩天讀過豆瓣新世相的一篇推文,大體講的是,大多數人都說要早睡,說熬夜不好。可最終還是抱著手機,每每熬到深夜。不是不顧身體,而是每個人從心底都想為自己爭取些獨處的時光。在漆黑的夜裡,窩在被窩裡,拋開嘈雜,靜靜地偷自己。

是啊。感情也需要距離,隻不過是我們主動調整空間,人為創造出的一點距離。

刻意,或者不刻意。

4.

從小到大,“ 別人傢的孩子 ”總會給我們留下望塵莫及的距離。

這時的距離,是差距。

這種距離,會因一句話,一個場景,都讓我們很難釋懷,甚是一生都耿耿於懷。

前段時間朋友圈的一個有趣段子,正中瞭很多人的七寸,詼諧的道出瞭每個人心底的不甘。說是媽媽你看,讀書的時候學習最好的,清華研究生畢業的他終於進我公司啦!我是他老板。

這種距離(差距感),在幼年的時候是老爸老媽長輩老師給橫加的,稍大一點,成年瞭,也是自己給自己加在身上的。

生活在物欲時代,很難清心寡欲,真的成這樣瞭,也不現實。我們習慣對比,習慣羨慕,習慣在朋友圈裡看世界,我們以為這就真的是頭頂的天空。

佛教裡提到的有三毒,貪(嫉妒)嗔(發怒)癡(抱怨),是讓人沉淪的三不善根。倘若慢慢的遠離這些不善根,水平上的差距或許不在是差距,時間問題。

畢竟大師不會騙人,聰明和智慧不屬同門,變得智慧,距離便非距離。

5.

最終,距離還是個平凡的詞,平凡到每天我們會重復說到好多次。

看過一期非誠勿擾的節目,一位男嘉賓說,他特別不理解他身邊都是平凡的人,平庸的人,沒有大理想,沒有大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