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請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2016-11-09 11:02:09

文/熊雨凡

後臺曾經收到留言說,自己好像是一個特別容易感到擔憂的人。每天都會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事情產生憂慮:出瞭門怕門沒鎖,到公司怕和同事處不好關系被排擠,老板叫自己時就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做錯瞭事,晚上睡前又忍不住擔心自己的財務狀況。Ta說自己總覺得糟糕的事情有可能會發生。這種感受長久地伴隨著Ta,雖然Ta有時並不喜歡這種感受,但是Ta又感到無法擺脫。

如果你在平時也有過類似的心情,覺得自己總是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擔憂,那麼你可能是個“慢性/長期憂慮者”(chronic worrier / worrywart)。

當我看到KY的這段話的時候,我覺得某些例子仿佛就是在說我,比如我室友都說我有“鎖門強迫癥”,晚上睡覺前一定要確保門鎖好瞭才睡得安心,出門後要檢查好幾遍才能走;比如總是擔心自己將來能做什麼,雖然有很多人和我說,我覺得你活得目標很明確啊,但內心那種深深的恐懼卻是確實存在著,在某些敏感的時期會讓我午夜驚醒、失眠或者心情處於低落期;比如當我還沒有做一件事兒的時候,很容易因為把它想得很嚴重而拖延或者放棄,也就是“偽完美主義”...

雖然沒那麼嚴重,但這件事兒的確會時不時地困擾我的生活,讓我有時不那麼開心,不那麼灑脫。

你們今天看到的我是真實而殘缺的,平常我總會在平臺下面加上一句——堅持平和和梳理,對不起,今天我很爆炸,你看到瞭這個有點失控並且急躁的我。

當這種情緒鬱積到要爆炸的時候,我會選擇兩種方式來讓自己走出來。

1.看一些相關的資料,學習自我治愈的方法,或者找信任的長者把自己的擔憂說出來,其實梳理好瞭這些之後,內心會很愉悅;

2.大哭一場,不需要原因,找一個沒人的角落,讓自己嚎啕大哭,或者唱歌,唱到喉嚨嘶啞都可以,爽就行。

造成焦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遺傳、長期的壓力,我今天想詳細講講原生傢庭也就是父母的教養方式帶來的影響。

我的父母都是屬於比較謹慎細微的人,生活上、工作上或者是理財方面,不敢冒險,過著比較平淡的生活。這可能對於我對未知的恐懼有很大的影響,因為父母會因為愛而不舍得孩子去冒險或者吃苦,他們會阻攔或者勸阻。

此外,有一件事兒讓我印象很深刻,並且可能在潛意識裡,這是我在陌生人面前很拘謹或者害怕出醜的很大的原因。

爸爸朋友的孩子過十歲,他帶我去赴宴,當時看到一桌小孩子坐一起很羨慕,我就很想坐過去吃蛋糕和燒烤。當時爸爸可能覺得他們位子滿瞭,而且都是那個生日的小孩兒的朋友,就不讓我過去。我當時也很倔,就很想過去,就不吃飯一直往那邊看,我爸爸叫我我也不理,我也不吃。

後來,酒席還沒散場,我爸爸就很粗暴地把我從位置上扯下來,拖走,我記得那時下瞭很大的雨,還沒出門的時候,他很生氣地用傘骨打我,差點把傘骨都要打壞瞭,我當時嚇壞瞭,心裡很委屈很恐懼,同時,一種巨大的羞恥感在心裡滋長,覺得當著那麼多人被打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情。

好像在父母眼裡,“任性”這件事對於小孩來說也是錯的,不管在什麼場合,我們都要表現得“得體”“有禮貌”;不然,就要受懲罰。

我現在想起來,我本來從小就是一個比較害羞且拘謹的孩子,從這以後,在陌生人面前怕出醜的焦慮感可能就根深蒂固地存在在我腦海裡瞭。

其實我寫這件事情出來不是要譴責我的父母,他們已經做得很好瞭,至少我童年大部分時候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以及覺得很幸福。他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們也是慢慢地在學。

很多時候,當我們還沒有學會保護自己的時候,我們也許會受傷,也許父母能察覺到你哪摔瞭,但他們很難察覺到他們有沒有無意間傷害到你的心,你要說出來,譴責也好,傷心也好,你得讓他們知道。

我把這件事情講出來,是因為我發現當我說出令我焦慮或者恐懼的事情的時候,我就沒那麼擔心瞭,甚至覺得釋然瞭。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這是達達令對患有抑鬱癥的自己的要求。

她把自己的不滿和難過寫瞭整整一個日記本,整整一年。

一年前,醫生很冷漠地對她說,這個病不能徹底根治,你隻能通過吃藥和控制情緒來調節,她很害怕,於是她就去查瞭很多關於“抑鬱癥”的治療方法,最後選擇用文字把自己的感覺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