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2016-11-29 11:01:14

是「無我」的能力。
佛教中有個詞叫做「我執」。小乘佛法認為,我執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我執指的是人們執著於一個“自我”的假象,過度的自我關註,從而隻能局限於一個狹隘的、矛盾的自我概念之中,無法意識到現實與存在的真相。
雖然這是一個宗教中的概念,但實際上現代心理學裡有許多的觀念和療法都與我執這個概念有許多的異曲同工之妙。

比如森田療法強調的從情緒本位轉向目標和行動本位、認知行為療法中和來訪者那些不合理的核心信念辯駁,這些在本質上其實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打破來訪者的我執,從而令他能夠不拘泥、不沉浸於自己的問題之中,能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來重新審視自己,於是那個“有問題的自己”也就自然而然的不存在瞭。

「我執」的對立面就是「無我」。

無我意味著什麼你知道嗎?
無我並不是指你消失瞭,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沒有瞭你。

而是你變成瞭一個通道,你聯通瞭一切,你接納瞭一切,你的內在毫無阻滯,你一切都不會拒絕,你一切都不會強留,順其自然,為所能為。

就像你突然打開瞭,一切的存在都被你完全的接受,你什麼都不會拒絕,什麼都不會令你起波瀾,你隻會有選擇的摘取你所想要的。

你不會執著於自己的觀點,你從不會去維護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因為你知道無論選擇瞭那種觀點那種立場,這都意味著你錯過瞭和你持相反觀點和立場的智慧,都意味著你隻看到瞭這世界的一個部分,一個角度,如果你執著並堅定的相信自己的看法,就意味著你必然是在以偏概全。

所以對錯,好壞,善惡,美醜這些概念統統都被你拋棄,因為你知道這個世界不是二元對立的,這世上一切的對立本質上都是在制造割裂和矛盾,實質上矛盾並不存在,割裂也並不存在,矛盾的是人的思想,割裂的是人的認知。
我們要怎樣才能讓一個深陷我執的人意識到善、惡的單薄與無力,怎樣才能讓人們明白好與壞根本不足以承載和區分這個世界的復雜性呢?

人們無法接受不確定的事物,人們在面對未知的事物時會抑制不住的產生焦慮,所以我們創造瞭二分法,用簡單的黑和白來區分事物就能夠極其方便和快捷的給事物貼上標簽,非常迅速的就能夠制造出人們已經“理解”瞭“未知”的假象。

他愛我?他不愛我?

不確定,不清楚,心中不停地猜度,腦中不住的盤旋,能盡快找到一個答案多好?能趕緊得出一個結論多好?

隻需要一個確定的回答就能夠結束這種焦慮,隻需要一個明確的標簽就能夠不再擔憂未知。
但實際上人類的情感絕對不是這麼簡單的用愛或不愛就能夠區分。

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或是生活中一些自詡直率的人會說:“愛,或者不愛,就是這麼簡單!愛就和我在一起,不愛就別浪費彼此的時間!”

實際上這樣的人就是因為無法承受和面對未知的焦慮而選擇用二分法來逃避問題。

愛是一個極端,不愛是另一個極端,情感絕對不僅僅隻是由著兩個極端構成,不愛的上面有喜歡,喜歡的上面有欣賞,欣賞的上面有一點點的愛,一點點的愛上面有想親近對方的愛,想親近的愛上面有狂熱的愛。

也許對方可能恰巧處在親近的愛的層次,他隻是再需要一點時間來瞭解你和令對你的愛升級到狂熱的層次,但你的這種急迫,你的對於世界非黑即白的看法卻硬生生的把對方對你親近的愛逼成瞭不愛。

你看到瞭嗎?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

隻是人們習慣瞭用簡單的、確定的詞語來涵蓋那些概念並不明晰的、答案並不確定的事物,並且所有人都是這個樣子,所有人都會在有點愛、比較愛、想親近的愛、狂熱的愛、終極的愛等這些所有的層次上都用一句:“我愛你”來表達,已經沒有人能夠意識到,也沒有人會去反思我們究竟遇到瞭一個什麼樣的問題。

無我就是讓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回歸本質,放棄給事物貼標簽,放棄評判,放棄用你頭腦中的概念去“認知”,也就是說:沒有瞭“我執”的認知和貼標簽的過程,而是直接接受一切的存在。

用認知abc理論來解釋:A代表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對A的信念、認知、評價或看法,C代表結果即癥狀(Consequences),那麼人生的很多痛苦的關鍵就在於B——即我們對事件的認知和評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