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8 11:00:41
.
冬天總是需要善良和慈悲的,這樣抱團取暖,總是應時應景。北方的天氣,寒潮要來之前,總會艷陽高照、風和日麗,雪前小陽春,這很符合我們這個時代,任何的溫情之後,總是無窮的是非和神轉折。
“羅一笑”刷屏的那一天,我也轉發瞭。覺得是個好事,轉發一下,有公司願意捐助,隻要孩子確實是病瞭,這個愛心舉手之勞。難得感受朋友圈溫情刷屏,想想這個刷屏倒是不怎麼反感。
沒想到還沒幾個小時,溫情脈脈就變成瞭鞭笞、質疑、壁壘分明的罵戰,連政府機關似乎都要出面瞭。大致是,作者不是很窮,推廣公司無良,利用生病女兒博粉博關註,愛心打賞爆發,本來五十萬的上限,一下子變成兩百多萬。愛心爆棚的結果是冷冰冰的現實,我的善良既沒有獲取溫情,甚至是冷冷的冬雨可勁兒往臉上心上拍。
世事沉浮,人心淡薄。你總是有處掩飾你的悲傷,卻驀然發現無處安放你的善良;你總是戰力滿滿與這個世界的冷漠對戰,卻被自己的善良將自己的內心摧殘。是你的善良本身就沒有存在的必要,還是你的善良壓根就無力抵擋這個世界的惡意,壓根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善良=易騙?以至於,那麼那麼多的人說,這個世界任何的悲傷和善良,都是示弱,都是自戕。
其實這個事情,羅一笑病不病,嚴重不嚴重,其實沒那麼多人關心瞭。厭惡和痛恨的無非是,你是不是借機斂財和借機炒作。當我的善良是轉發、是感動、是打賞的時候,當我覺得被利用時,我的憤怒無以復加可以摧毀一切,這個世界如此的不良,我僅有的善良,竟然被人利用、被人欺騙,善良絕對不能被欺騙?
除瞭“於人有用,於己有趣”之外,我最多告訴別人的該是“保護自己,善待他人”。其實這個事情的邏輯很簡單,一個孩子病瞭,一個父親為瞭孩子,一個公司為瞭名聲,有限額,有截止。大眾隻是一個工具,你的善良做好工具就行。你關註瞭,打賞瞭,又捐助瞭,你對你的行為不需要負責麼?
如果你的愛心約等於同情,或是你的善良一定要讓你自己心情舒暢。約摸著,你的善良絕大多數時候都會受傷。因為你已經描繪瞭你如果善良,必須的結果和可能的場景,你帶著你要的結果去善良,任何的偏差都會讓你覺得自己是最受傷的那個人,甚至比躺在病床上的“羅一笑”還可憐和值得同情。就如你在街上給乞丐做瞭施舍,回來卻碎碎念的說他們不勞而獲,那你居高臨下的善良,其實一文不值。
佛講慈悲心,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智度論·釋初品中·大慈大悲義》:“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你的善良沒有讓你自己快樂,卻讓你更淒苦。這樣的善良,無非是一種自顧自的心理安慰罷瞭。
善良永遠是無價的,因為善良所以你還是個柔軟的溫暖的人。但就像你要對你的人生負責一樣,你也要對自己的善良負責。要麼你決定善良,不管是你的同情、你的關註、你的轉發、你的打賞,不助惡即可。你願意付出更多,那就真正去明白事情的原委。否則你的善良和那些需要名聲或博取關註的人差不多,五十步笑百步。
善良一定不是為瞭接受傷害的,翻遍佛經,佛祖也就拿自己的肉想抵償鴿子的肉,那也是覺得鷹確實快死瞭。再說,那也是一場考驗罷瞭。不傷害自己的善良,才會變得慈悲,或許你的善良也隻有慈悲可以安放。
朋友問,未來你還會轉發麼?
會;
那你會捐助或是關註麼?
捐助我會詳細瞭解事情的原委,關註的是事情,不會是某個人的某個自媒體。
那你是個無情的人嘍?
不是吧,我似乎也在捐助學生,也在各類眾籌裡捐助,甚至那些街頭賣藝的,隻要他還有一些技藝有一些尊嚴,我還是樂於放些零錢,讓自己感覺好些。
當你的善良被愚弄的時候,請用你的慈悲安放你的善良!
點評:是的,經過這件事,很多人的善良都需要撫慰,也要學會去分辨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被利用的善良很受傷,下次是否依然沖動還是理性爆發,冷酷到底?偏離瞭初衷的善良結果是兩敗俱傷。善良是一種選擇,是在歷經滄桑之後,依然明智地相信自己需要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