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是主人還是奴役?

2016-12-06 11:00:52

文/廖超國

你終將是你習慣的產物。決定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的,不是別的,而是你的習慣。習慣的力量如雨像水,潤物無聲,卻水滴石穿。

著名的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曾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順著這個思路下去,下一句話就應該是“有什麼樣的命運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正可謂:觀念變,行為就變;行為變,習慣就變;習慣變,性格就變;性格變,命運就變;命運變,人的一生就改變。習慣改變人生。

美國著名教育傢曼恩說的更形象“習慣像一根繩索,我們每天都給它緾上一股新索,要不瞭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習慣力大無比。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條航船,習慣就是河流,河流的流向決定你航船的去向;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座石像,習慣就是雕工,雕刻的功夫決定石像的完美;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片原野,習慣就是路徑,路徑有多長人生就能走多遠;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件鑄品,習慣就是模具,模具的型狀決定人生的方圓。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把銅鎖,習慣就是鑰匙,鑰匙的對錯決定著銅鎖能否開啟。習慣決定人生。

習慣對人生實在太重要瞭,它的重要性是通過它隱性的,同時也是強大的,更是持恒的“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力量來表現,這種巨大直接影響和左右人生,直至決定我們的人生。

科學傢用“細繩栓象”和“跳蚤測跳”兩個試驗將習慣對生物的影響作瞭明白曉暢的詮釋。告訴我們習慣的力量那麼巨大與可怕。

這在心理學上叫習得性無助。

習慣瞭環境,就喪失瞭對環境變化的反應便失去瞭生命的活力。

隻有不習慣於退縮才會有新的突破。

“細繩栓象”和“跳蚤測跳”這兩個試驗都告訴我們同一個道理,習慣的力量頑強而巨大。一旦養成一種習慣,就會被習慣左右,最終被習慣同化,成為習慣的奴隸。大象和跳蚤尚且如此,何況人呢?人是有意識活動和受心理暗示最強的動物物種。習慣在人的身上的反應和作用更強。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習慣主宰人生。

心理學傢對人的行為研究也得到瞭證實,我們每天做的大部分選擇並不是我們深思熟慮決策的結果,有超過40%是習慣的產物。具體的日常生活中,一個人一天的生活行為,大約隻有5%是非習慣性的,而95%是習慣性的。

習慣還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從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總會自覺不自覺的養成一些習慣。這些分好習慣和壞習慣。好的習慣如:善良、勤奮、守時、認真、勇敢、堅毅、謙虛、寬容等。壞的習慣如:懶惰、拖拉、抱怨、傲氣、散慢、專橫、奪理等等。好習慣可以讓人駕馭生命之舟到達成功的彼岸,壞習慣則拖累我們,甚至污染我們的人生。奧格曼狄諾說的很直截瞭當“事實上,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分別,來自不同的習慣。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壞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

既然,習慣於我們的人生如此重要,那麼,如何養成一個有肋於我們人生的好習慣呢?

第一、“大”處著心。習慣決定人生,我們沒有理由不高度重視習慣的養成。我們應該把習慣養成作為人生修煉的必備課題。從為人處世的高度去對待,從人生成敗之大局去看待,充分認識習慣養成的重要性。隻有思想上重視瞭,行動才會跟上。隻有入心瞭,才能自覺著手。同時,還要有明確的目標並制定實現目標的可行計劃和措施。圍繞目標一步一步,實現“積極主動、明確目標、掌握重點、利己利人、設身處地、集思廣益、綜合平衡”的七個大的習慣。

第二、“小”處著眼。這裡的“小”有兩重含義。其一,從小就抓起。習慣培養從兒童開始,有利於習慣的養成,而且整個人生都受益。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卡皮察,在接受記者提問時,語出驚人。記者問他“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瞭您認為一生中最寶貴的東西?”獲獎者的回答出人意料:“幼兒園,在幼兒園老師告訴我好東西要分享,飯前要洗手,睡覺不要打擾別人,玩過的玩具要放回原處,做錯瞭事要表示歉意,有錯誤要改正,學習上多思考,多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們學到瞭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可見,習慣從小養成對人生影響多麼重大。其二、從小事開始,點滴養成。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工作習慣,從來都是從小事開始的,習慣都是小的,但成就的卻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