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2 11:00:43
文/黃老邪
今年雙十一購物狂歡節,馬雲爸爸和強東哥哥笑的很開心,全天下的剁手黨成就瞭電商狂歡節史無前例的成功!然而,老邪身邊的朋友們卻陷入瞭選擇焦慮癥的怪圈。
小A在雙十一那周的工作效率明顯不高,天天魂不守舍跟丟瞭魂兒似的。工作之餘,手裡攥著手機,眉頭皺的像頭蒜,讓她焦慮的是:京東和淘寶到底哪個優惠更大?跨店免一活動和滿300減100活動到底哪個更省錢?到底是給娃娃買紙尿褲還是給自己買雙新鞋?單位諸多男士忍不住贊嘆:若傢有小A賢妻,夫復何求?比起隻會狂刷信用卡的敗傢娘們兒,小A太會過日子瞭。直到雙十一凌晨,馬雲爸爸在電視上帶著謎之微笑,一聲令下:親,買買買。小A一鍵清空瞭購物車。這一刻,天朗氣清、煩惱全無。
在生活中,除瞭兩件事不能選擇,人是在不斷選擇中度過一生的。那不能選擇的兩件事是:出生和死亡。如同每天24小時,日出日落,我們無法選擇時間的尺度,唯一能選擇的是如何度過這漫漫長日。
到底該買房,還是把錢拿來投資自己?
到底該離開北上廣,還是選擇在這裡奮鬥?
到底該堅守一段戀情,還是該放手?
到底該找工作,還是繼續讀研究生?
面對這樣的問題,如果我們覺知自己的思想。會發現所有的問題後面會緊跟著這樣的句式:A選擇不錯,它有如下好處……但是……萬一……怎麼辦?B選擇吧,也不錯,它有如下的好處……但是……萬一……怎麼辦?
這樣的問題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很常見,因為選擇建構瞭我們的生活,生活就像連續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一樣不缺。事件這個要素的導演名字就叫“選擇”,明星選擇瞭“深夜對劇本”這個事件就可能成為渣男,你選擇瞭金融行業,可能就成瞭高富帥。
我們不能回避選擇,拒絕選擇,如同我們不能放棄生活本身。這篇文章老邪想和大傢探討的是:如何減輕選擇恐懼癥,以及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
首先安利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庖丁解牛,簡單說就是面臨一個問題或困局時,不選擇回避問題,也不選擇馬上解決問題,而是跳出問題,覺知問題的脈絡。當年老邪年幼讀《庖丁解牛》,隻理解到庖丁這兄弟技藝嫻熟,刀法精湛,看上去和隔壁賣肉的王老五沒差別。
成年之後再讀,竟然虎軀一震,此文中暗含諸多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比麥肯錫方法之類早瞭不知千百年。文中有一句原文:“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翻譯過來是:開始我宰牛的時候,眼裡所看到的沒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後,不再看到整頭的牛瞭。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視覺停止瞭而精神在活動”
這裡有個問題:三年後庖丁看到的不是整頭牛,那是什麼?不知道大傢是否看過美劇《越獄》,主角邁克爾異於常人的地方在於:當你看到是一顆螺絲釘,他看到的是螺絲釘的紋路,松緊以及整個監獄的土木結構。同理庖丁說看到的不是整頭牛,而是牛的筋骨脈絡,五臟六腑,屠牛刀已然是精準的手術刀。
試想如果我們把生活中的問題變成一頭牛,要像庖丁一樣高明的解決問題,就要將問題抽絲剝繭,觀其脈絡!洞察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回到剛才的問題句式:A選擇不錯,它有這樣的好處……但是……萬一……怎麼辦?B選擇吧,也不錯,它有如下的好處……但是……萬一……怎麼辦?
暗含瞭幾條引發選擇焦慮的深層脈絡:
脈絡一:過多的選擇帶來的不一定是幸福可能是焦慮。有人會說,老邪你這不對,想當年改革開放之前一窮二白,隨著物質生活豐富,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正是更多選擇帶來瞭幸福。各位註意,我這裡說的是“過多”,我敢說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很多選擇問題一定是超出瞭“定義多的這個閾值”。
這個多未必又是數量上的,而是質量上的統稱,例如選擇一雙紅色襪子還是綠色襪子,你不會焦慮,但是選擇買房還是租房,同樣是兩個選項,為何後者更焦慮,因為後者承擔的質量太重:每個選項都會引發一系列影響你生活的問題。往往讓我們陷入選擇恐懼癥的問題都有“質量重”的屬性。
脈絡二:每個選項背後都有利弊。留在北上廣發展機會多,但壓力大;回老傢生活無壓力,但失去瞭發展可能性。我們的痛點在於:想要所有選項的好而不得,想避免所有選項的壞而不得,而我們都想要,所以我們在權衡之間茫然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