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活著的理由,讓它滋養你

2016-12-09 11:00:54

文/雪漠

有個兩年前喪夫的學生告訴我,她很為婆婆難過。因為,她的婆婆一直沒從喪子的陰影中走出來,活得很痛苦。短短兩年間,婆婆仿佛蒼老瞭十歲,頭發都白瞭,腰椎的問題也日益嚴重,連路都走不瞭太遠。我那學生很想幫她,卻無能為力。為什麼呢?因為,她找不到活著的意義,也不相信真理本身。是故,她放不下。

一個放不下的人,總是把一切都看得非常實在。她總是希望孩子沒有死,還陪在她的身邊,不能接受這個世界的無常。但她不明白,世界不會因為她的不接受而改變,一切都不可能重來。當她沉浸在快樂的回憶時,回到現實,就會產生巨大的落差,感到痛苦。她不明白,讓自己痛苦的,其實不是那件事,而是她的不甘心。她用不甘心,把自己困在一個不切實際的心願裡。但換一個角度看,這也說明她沒有別的期盼,找不到活著的理由,又不得不活。因此,她活得壓抑、痛苦,而且非常空虛。

我那學生之所以能從痛苦中走出來,是因為她接受瞭無常,找到瞭活著的意義。兩年來,她不斷為那意義努力著,不留戀過去,不強求未來。因此她活得很滿足,很充實,心靈也有所依靠。那依靠,就是真理。至於她能不能實現那意義,已經不重要瞭。

每個人都是這樣。假如你為瞭某個物質而活,你的精神支柱就遲早會崩塌。因為,物質是善變的,它不可能永恒。這個物質,既包括物,包括事,也包括人本身。每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在不斷走向死亡。得到多少,失去多少,都改變不瞭我們最終的歸宿。那麼,何不把一切當成旅途中的風景,不要執著,不要分別,僅僅安住在一種享受和感受當中?超越一切愛憎後,你就會發現,任何風景都是美好的。因為,當一切都消逝,它們留下的,就隻有一點溫馨。

但是,你先要叩問自己:我為什麼來到世界上?我為何而活?然後不斷去尋找答案。找到答案時,你就擁有瞭人生的方向,和取舍的參照系。那麼,你的人生就不會虛度。所以,你必須把它視為人生中最首要、最重要的問題。

有趣的是,有些人懶得自己去尋找,反而來問我,叫我為他們設定一個活著的理由。我當然感謝他們對我的信任,但我必須告訴他們,這不是一個應該叫別人代勞的事情,別人也無法代勞。因為,每個人隻能為自己的意義活著。別人的意義,隻能給別人帶來前進的動力。

一定要明白,要想活得快樂、自在,就不能活在別人的觀點和眼光裡,你要訓練出一顆屬於自己的心。換句話說,你想成為什麼人,就去努力成為那個人,不要管這個世界怎麼想——當然,假如你想做的事情對世界有害,那就另當別論瞭——要知道,我們這輩子最重要的,就是踐約自己的憧憬和向往。在這一點上的態度,往往決定瞭我們的行為與進取的方向。因此,它也決定瞭我們人生的高度、質量與價值。

你想做個小人,就必然成為小人;你想做個君子,就必然成為君子;你覺得自私很好,就必然不會為世界貢獻什麼價值;你向往佛陀、孔子、孟子那樣的偉人,人格就必然會不斷升華,最終成為他們。要明白,決定你人生軌跡的,決定你命運的,不是別人,不是世界,而是你的向往,和你對待向往的態度。它就是你活著的理由。

這個活著的理由,就是人與動物的真正區別。

從本質上看,人跟動物的區別並不大,兩者都是吃瞭睡,睡瞭吃,吃完瞭工作,工作完再吃,吃完再睡。假如人僅僅為瞭生存而活著,就會變成一種貌似人的動物。兩者都像忽生忽滅的泡沫一樣,留不下任何東西,在日復一日的庸碌和麻木中,在隨波逐流中,等待死亡。當呼吸停止,平淡且缺乏意義的人生,就會被劃上一個同樣毫無意義的休止符。因此,我們稱之為“混世蟲”。

西部文化反對這樣的活法,它追求活著的意義。它認為,每個人的活著,都在不斷向死亡走去:窮人是這樣,富人也是這樣;達官貴人是這樣,老百姓也是這樣;騎毛驢子是這樣,開寶馬車也是這樣。所以,金錢和名利等好多東西,都沒有真正的意義。那麼,人如何填充生死間的空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意義?在這一點上,很多西部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比如,明朝時,西部有個文人建立瞭一種傢族傳統:以自己的角度,記錄西部土地上發生的事情。他死瞭,就把文本傳下去,讓兒子繼續記錄;兒子死瞭,就輪到孫子;孫子再傳給自己的兒子……他們每一代人都做著這件事,人類就多瞭一部不同於正史的史書、一部西部人眼中的千年史書——直到今天,他們的傢族傳統仍然在傳承著。這就是他們活著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