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讀書分享

2016-12-28 11:00:28

文/文昌

《刻意練習》這本書的副標題:如何從新手到大師。相當不錯的學習方法類工具書,作者是潛心研究“專業特長科學”幾十年到著名心理學傢艾裡克森,研究瞭一系列行業或領域中的專傢級人才。刷新瞭我對學習的認知。結合以往經歷分享一些心得。

1.

此前在《異類》中有個非常有名的“一萬小時理論”,即在某個理論持續累積瞭一萬個小時,如果每天練習兩到三小時的話,從新手到大師的時間大概是十年。這個理論出來之時給瞭很多人希望,高端勵志,隻是很多人難以堅持十年回頭驗證這個理論,也就很難證偽。

顯然,環衛工人掃十年大街,也沒有出過掃地大師。即使像我們現在正常的教育時長,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總共十六年時間,在校教育培養出來的本科大學生,假定學習勤奮,時間都充分利用上瞭,為啥也沒有出過像樣的人才?因為傳統教育側重的知識的傳遞,而不是技能的培養。自然百無一用是書生,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一臉的無辜狀,啥也不會啊!

2.

如果說技能的話,那就是應試能力。在課堂上,真正成績好的學生上課基本都不怎麼聽課,老師普及的基礎的課本知識,而考試是基礎知識的升級,必須具備快速解題的能力,他們並不用關心知識怎麼來的,對個人成長有什麼意義。目標是解題,那些學霸是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蒙頭解題,不斷練習。而那些傻望著老師聽課的人,頭腦並沒有轉,有效的時間短得很。

為什麼我們看起來那麼努力,卻最後成績並不好?難道真的隻是看起來努力那麼簡單嗎?不是不努力,而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試卷題型基本固定,知識點也有限,分散在卷子的各題型。一般人都會關註總分,分數高瞭自然高興,低瞭就憂傷。不對的,真正的練習看到的永遠是錯誤的那一部分,為什麼我錯瞭?還有哪些修正的餘地。

以數學為例,總分的高低,隻能反應你整體水平。由於課本知識是連續的,每次都得七八十分,那麼這個漏洞會不斷的累積,因為你沒有完全掌握,所以每次都不能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成績。成績拔尖的同學基本每次都能拿到九十分以上。因為每個題型,有哪些雷區,他在平時的練習當中都遇到過,並且犯過很多錯,不斷的修正自己的錯誤,成績一般的學生向來都是差不多就可以瞭,總是以身體的勤奮掩飾戰術上的懶惰。

3.

平時我們打羽毛球往往以健身娛樂為目的,玩得開心,不受傷就達到目的。事實上,每次打完要是贏瞭幾把都會開心得不得瞭,這個玩開心目標其實很容易滿足。實際在不斷對戰中我們的技能也在提升,但進展較慢,到一定程度再往上走就很困難。

值得稱贊的是業餘小分隊的模式為個人成長提供瞭環境,球友偶爾會贊揚你的球技有長進,大傢能夠一起開心玩耍,共同進步使得堅持玩下去有瞭動力。如果要以提高技能為目的,它的不足在哪裡呢?

羽毛球是項綜合的運動,由後場殺球,步伐移動節奏,吊小球,發小球,勾對角線等等這些基本技術動作構成,每次打球都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接住瞭就接住瞭,沒接住也就哎呀一聲過去瞭。並沒有以單個動作為核心,集中訓練。每次憑著感覺進行,就很難有效提升。

這些基本的技術動作,可能我們會做出那個樣子,但是動作不一定標準,打出去的球費瞭力但沒有效果。我們也知道自己錯瞭,但沒有人會告訴你錯在哪,該如何修正,這個問題就出來瞭,每次都會犯同樣的錯誤,當然就很難提高。

指出錯誤,不斷修正,這個任務應該交給專業的教練來完成,然後刻意練習該動作。這也就是為什麼專業的運動員必須要有教練指導,鋼琴要想彈得好,畫畫畫得不錯,拜個優秀的導師至關重要,他們會將自己多年的經驗傳授給你,有橋走瞭,自然也就省去瞭摸石頭過河的低效。

4

刻意練習是為瞭提高自己的技能,類似專業的提升。而普通的興趣愛好隻是以開心為主,兩種目的不一樣,最後的水平自然也不同。專業的訓練一般比較枯燥,像羽毛球,為瞭練好發球,那就在一段時間隻練發球,要想玩玩比賽那很難,因為那無益於技術的提升。而業餘選手總是停留在開心的舒適區,那麼就很難有所提升。

要想成為專業選手,那麼就必須忍受枯燥的訓練,並且需要長時間的高度集中精力。他們的世界就變得簡單而又純粹瞭。為瞭達到人類極限的巔峰,自然是要摒棄世俗的誘惑,耐得寂寞,傾盡全部力量投入才能出類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