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

2016-12-26 11:00:22

如果我們可以剝開任何一個“討好者”的內在,都會發現其中有一個過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我接觸過不在少數的來訪者都有著討好別人的傾向。

幾乎每一個討好者都清楚,討好別人會令自己很累,會令他受很多委屈,會令他喪失自我,會令他變得軟弱。

討好別人不僅是一件很沒有必要的事,而且還會對他自己造成很多的損失。

但是盡管他們在理智層面是很清楚討好行為的負收益性,卻在實際生活中卻無論如何都無法停止對別人的討好。

為什麼會這樣呢?

討好型的人必備的一個特質就是敏感。

他們非常的、超乎常人的心思細膩,這種對於別人感受與想法的洞察力似乎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

他們總能十分敏銳的覺察到別人的需求,並隨時都準備、並能夠無條件的去滿足對方。

他們總是非常的無私,幾乎難以拒絕任何人的請求。即便是一些無禮的、過分的要求,他們也根本難以反駁。“委屈自己,成全別人”這種事情經常在他的身上發生。

“討好者們”似乎是沒有需求的人。他們幾乎從來不會提出自己對別人的期望,要求,喜好,或不贊成。他們好像也從沒有什麼想要的東西。

他們非常過度的害怕和別人起沖突。他們總會本能的避免一切可能會引起和別人的爭吵發生的事情,本能的會逃避和別人的沖突,和別人的競爭。

即便是和別人起瞭沖突,他們絕對會是最先道歉的那一個。他們似乎根本不知道該怎樣生氣,在和別人起沖突時非常輕易的就會妥協。

即便是別人的過錯,他們也會向別人道歉。哦,說到這裡又引申出瞭另一點——討好者不知道“是不是別人的錯,自己【該不該】生氣”。

討好者總是會無時無刻都試圖去營造一種【很溫馨,很和諧】的氣氛。

如果不是通過心理咨詢的話,我想絕大多數的討好者們隻有經歷過一次甚至多次「徹底的絕望」之後才能夠放下對別人的討好。

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討好者而言,他們往往窮其一生都無法走出討好別人的困境。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討好者想要擺脫討好會是如此的困難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討好者們對於安全感、別人的愛、別人的關註有著超乎尋常的渴望。

早年時期,討好者們往往是在一種充斥著“不安全感”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倒也不一定是說討好者就一定有一個一言不合就開打的父親、一生氣就將他丟下不管的母親。

其實幼年時他在童年玩伴中的地位,他在學校裡面時是否遭受過不良少年的欺凌,很少得到別人的照顧等等,這些都會令他形成一種膽小、時常擔驚受怕的心態。

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期有過和別人起沖突後被打、被侮辱,和別人爭吵後被拋棄、被孤立,和別人意見不一致就被指為怪胎、異類等創傷的話,那麼他就會對「和別人發生沖突」這件事情變得異常的敏感,他們竭盡所能的試圖避免一切和別人沖突的發生,這樣就能夠不用面對那麼沖突會給他們造成的“巨大”傷害瞭。

所以討好者們總會難以拒絕別人的要求,因為他們害怕拒絕的話會和別人發生沖突;

出現瞭矛盾他們總會先去道歉,因為他們害怕沖突升級;

他們也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因為害怕自己的需要會為別人帶來麻煩、造成別人的不滿;

所以他們會如此熱衷於維持一種表面上的和諧與溫馨的氣氛,隻有在這種氛圍當中,他們才會感覺到安全。

在討好者所有的討好行為之後都有一個非常強烈的目的,或者說是信號:我對你這麼好,你能不能也對我這麼好呀?

討好這種表面上看起來是“利他”的行為,其最根本的動機還是為瞭“利己”。

討好者渴望別人對他好,渴望別人能夠關註他,能夠覺察出他的需求,能夠欣賞他,幫助他,關心他,甚至——保護他。

討好者從骨子裡就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認為自己一文不值,不可能有人會愛他,不可能有人會無條件的關心他,他幾乎從沒得到過、也不相信會有無條件的愛,會有人僅僅是因為他自身的一些特質就欣賞他、就對他好。

對於討好者而言:「我必須做得很好——別人才會對我好」,「我必須成為別人所期望的人——他們才會愛我」這種信念已經從他們的意識至潛意識之中都根深蒂固。

所以他們認為,必須通過討好別人,通過滿足別人的需要,別人才會欣賞他,愛他,關註他。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