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2 14:05:25
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生活在父母的「陰影」中。
這種陰影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要麼是打著“我為你好”的名義實行的道德綁架,要麼是用父母的威嚴強行將自己的意志貫徹於子女身上,要麼是將子女當做滿足自己各種需要和期待的工具。
幾乎百分之八十來找我咨詢的來訪者都有著和父母相處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幾乎都是那幾種情況:
我一直試圖贏得父母的認可,可他們卻從未誇獎過我。無論我多麼努力,他們卻總會覺得我不夠好;
我感覺父母對我的愛是有條件的,我必須不斷地滿足他們的那些期待和對我的要求,他們才會在意我,才會對我好;
我的父母總是會過度的幹涉我的決定,他們總讓我必須按照他們的要求來。甚至在我成年以後的一些如考研、結婚等很重大的決定也必須要聽他們的。
很多人都會非常痛苦的告訴我,他們的父母在童年時給他們造成瞭多麼大的傷害。
但與此同時,他們卻又幾乎都會在說完這些後接著告訴我:可是那也不能怪他們呀;父母也很不容易呀;他們隻是不知道怎麼表達吧;他們是為我好呀……
於是這些人所受的所有悲傷,所有的痛苦都在這些來訪者非常“懂事”的、不自覺的就為父母換位思考、不自覺的就站到瞭父母的立場上時被壓抑住瞭。
他們一邊滿懷著對父母的【怨恨】與【憤怒】,一邊又不敢將這些【憤怒】發泄出去。
因為他們下意識的就認定瞭:「如果我不能去為父母考慮的話就是我的錯」。
所以他們本能地就會在當他們試圖去【怨恨】父母時,就會產生一種【負罪感】。
他們認為自己根本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去怨恨和指責自己的父母;雖然自己很受傷也很不幸,但那不是父母的錯;或是經年累月的認知與行為習慣令他對父母的畏懼成為瞭一種本能。
一個人所有未被正確發泄出去的憤怒和情緒都會轉變為對內的自我攻擊。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原生傢庭的不幸能給一個人造成如此巨大的傷害的原因。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子女,即受到瞭幼兒不該承受的父母在情感和行為上的實質傷害,又要忍受潛意識裡怨恨父母的負罪感,還要承受那些未能發泄出去的憤怒的對內攻擊。
不是在這種環境裡長大的人根本無法理解:為什麼這個人看起來活得很好啊,衣食無憂的應該很開心,可他怎麼就是快樂不起來呢?
是啊,他怎麼就是快樂不起來呢?
因為他從小到大這麼多年裡已經習慣瞭去扮演滿足別人的需要的角色,他已經戰戰兢兢的去追求別人的認可這麼多年瞭,對於滿足父母期待的追求已經泛化到瞭他人際關系中的方方面面。
他始終是帶著一個面具,不不不,是他根本就已經變成那個面具瞭,他早已忘記瞭自己是誰,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不知道自己怎樣才能開心,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該追求什麼。
一個從小就被教育或暗示“你要成為別人”、“你要為瞭別人而活”的人怎麼可能快樂呢?
這個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怎麼可能獲得發自內心的滿足,與不急不躁的對於喜悅、快樂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完整的體會呢?
每一次我試圖令我的來訪者意識到:「你不需要為你父母的問題負責,你父母多麼的辛苦那也並不是他們能夠傷害你的理由,你完全可以拒絕你父母對你的要求,也許在大多數時候錯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是你的父母沒有盡到父母的職責,反而是他們一直像是在被照顧的小孩子一樣在索取你的愛。」
很多來訪者要麼會很不可思議的問我:真的嗎?我真的也可以這樣想嗎?
或是他們會很堅定的認為:不可能!我不可能拒絕他們的要求!而且那個時候他們也是沒辦法呀,這真的不是他們的錯啊……
「原生傢庭」這個概念在心理學中的地位如此之重要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你和父母的關系會穩固的成為你今後的行為與認知的藍本,此後你的成長過程中的經歷又會加強對於你這些認知與行為的習慣性。
所以就因為一開始沒有開瞭一個好頭,而導致許多人都在今後許多年的人際關系中陷入瞭惡性的循環之中。
但是對於原生傢庭重要性的一再強調也令非常多的人幾乎喪失瞭自我改變,走出陰影的動力。有不在少數的人認為原生傢庭對他的影響太深瞭,他將一輩子都沒有辦法擺脫那些陰影,他將一輩子都不可能獲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