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4 11:00:47
文/廖超國
自嘲自己不會“說”話的大有人在,但幾乎沒有人會承認自己不會“聽”話。事實上,不會“聽”話的人並不比不會“說”話的人少,甚至更為甚之,隻是人們不易察覺。不會“說”話的人,顯露在外,其一開口人人便能感之,不會“聽”的人,隱藏於內,別人難以深入其心。如果自己不甚明瞭,更難自知自身的短處,便也不會覺察。當最後自己明瞭的時候,為時已晚。當然,這裡的“聽”是指溝通交流過程中的傾聽。人與人之間的交談,通常就是“說”和“聽”,如果把說看成一門藝術的話,那麼聽則是一門技術。丘吉爾曾說“站起來發言需要勇氣,而坐下來傾聽需要的也是勇氣”。但我以為,聽比說除瞭勇氣外,更少不瞭智慧,傾聽可真算是一門技術活兒。
傾聽在人際溝通中的重要性無須贅述,從大師的睿語到心理學的實驗都有充分的明證。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的法國思想傢、文學傢、哲學傢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道路。”美國幽默大師、著名演說傢、作傢馬克吐溫說得更形象,“上帝給瞭人兩隻耳朵和一張嘴巴,是希望人類少說多聽。”保羅·趙則說:“溝通首先是傾聽的藝術,有效的傾聽是成功溝通的一半。”內米說:“會傾聽的人到處受歡迎”。德謨克利特甚至說:“隻願說不願聽,是貪婪的一種形式”。松下幸之助說得更絕,“我的全部經營秘絕可以歸結為一句話,那就是:首先,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敢於直言進諫的魏征勸唐太宗時一針見血地指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凡此種種,還有很多,不必一一列舉。
除瞭先哲大師的論述,行為實驗研究也有結論表明傾聽的重要性。美國學者曾做過調查,其研究發現溝通中的行為比例最大的是傾聽,而不是交談或說話。溝通過程中的行為占比分佈為:傾聽占40%、交談占35%、閱讀占16%、書寫占9%。還有調查表明:54%的爭吵、沖突並非因為雙方意見不一致,而是相互不好好傾聽,不能真正理解對方。日常生活也讓我們感受到學會傾聽非常重要。俗話說“會說的不如會聽的”,一個人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是否善於聽話,是談話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也決定談話最終的質量。隻有會“聽”才能準確地把握談話者的意圖、流露出的情緒、傳遞出的想法、表達出的要求、才能根據對方的言談瞭解其心理特點和個性特征,才可能獲得信息、發現問題、建立信任、最後達到交談的目的。可見,傾聽,不僅僅隻是在溝通中重要,上升到工作和生活層面以及整個人生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們必須認真學習,全面掌握這門技術並運用於我們的人際交往之中。
中國古人造成字是頗費心思的,漢字是象形文字,其字形寓於豐富的含義,繁體的“聴”字最為有趣,“耳”的偏旁,表明耳為王,告訴我們,聽,用耳優於用嘴,需要少說多聽。右上方的“十目”表明,聽,也要多用眼,聽的過程少不瞭觀察。右下面的“心”表明,聽,要常用心,要用心體察對方內心深處的心聲。現代人將其簡化“聽”字,但我們不能忘記,古人所言的聽是傾聽,它包括兩個層面,即身體的傾聽和心理的傾聽。嚴格意義上說,現代人所說的聽和傾聽是有區別的。從聽到傾聽,至少要實現三個轉變,即從消極接受到積極傾聽、從敷衍應對到認真傾聽、從淺度耳聽到深度傾聽。這也道出瞭傾聽的三個核心要素,關切的態度、積極的回應、認真的思考。從這一角度看,那些不承認自己不會聽話的人,是沒有明白聽和傾聽的不同。他們隻停留在聽的層次上而不懂傾聽。要學會傾聽必須進行一些必要的學習和訓練,掌握其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否則,為什麼說傾聽是門技術活呢?
掌握傾聽技術,就是要學會動用“耳”、“眼”、“體”、“心”、“腦”五個層次的傾聽,克服觀點各異,偏見先入;主觀誤差,缺少耐心;不等說完,插話打斷;時間不足,急於表達;環境幹擾,分心走神;冷漠視之,保持沉默的傾聽障礙,應采取設身處地,換位思考;關註關切,積極回應;察顏觀色,準確理解;以聽為主,少下結論的傾聽原則,最大限度理解傾述者的真實含義,把握其意圖,實現積極有效的傾聽。
用“耳”傾聽,獲取信息傳遞。這是傾聽的第一步,用耳朵聽就是人體的聽覺器官接受到聲音後,對聲音所形成的生理反應。在這一過程中,主要目的是瞭解通過聲音所傳達的信息。一般人的正常說話的速度是每分鐘125—200字,但是聽者平均每分鐘可接受400字以上的信息。這就表明,我們完全有時間獲取談話者所要傳達出的信息,理解其話語代表的含義。這一過程也是建立傾聽關系的開始,重點是對談話者的態度,傾聽者要表現出高度的關切,要讓其感覺到無論他講的是否是你感興趣的話題,你都願意聽他說下去。心理學觀察顯示,人們喜歡善聽者甚於善說者。實際上,很少有人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意見,當你願意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盡情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他們會立即覺得你和藹可親,值得信懶。所以,良好的態度既是保持正確傾聽的重要步驟,也是讓談話者繼續談下去的重要手段。在這一過程中,除瞭全心全意的傾聽外,還要不時的做出“真的!”“後來呢?”等積極的回應,協助對方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