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是門技術活兒

2017-01-04 11:00:47

用“眼”傾聽,懂得表情符號。就像人的交流可分為語言行為交流和非語言行為交流一樣。傾聽也分為語言傾聽和非語言傾聽。用眼傾聽就是屬於後者。人們的表達過程中,非語言行為蘊藏的信息往往比語言行為更豐富、真實。用眼傾聽就是要察顏觀色,讀出面目表情所傳遞的意圖,感受談話者聲調高低與表情變化富有的真實意思。用眼傾聽,就是要仔細觀察,學會用目光交流,從眼神中捕獲語言中沒有的訊息。一般情況下,人們在語言上可以言東而西,但眼神卻做不到,從眼神中不僅可以發現語言中沒有的東西,還可以證實所言的真偽。人們的嘴可以說謊,但眼晴卻撒不瞭謊。盯著對方的眼睛,細致觀察其面目表情,可以讓傾聽由淺入深。

用“體”傾聽,理解姿體語言。人是會用姿體語言來表達意圖和情緒的物種,姿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是指人通過運用頭、眼、頸、手、肘、臂、胯、足等人體部位協調活動來傳達人的思想,形象的地表情達意的一種方式。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人們用姿體語言來表達某種情緒和心境。如鼓掌表示興奮,搓手表示焦慮,攤手表示無奈,垂頭表示沮喪,聳肩表示無所謂,雙手抱胸表示戒備,頓足表示生氣等。用體傾聽,就是要學會辯識談話者所有姿體語言代表的含義,結合其語言所表達的內容,綜合分析明白其真實的意思。同時,在傾聽過程中,也要運用姿體語言相配合,消除談話人的緊張感。如面對談話人,身體姿勢保持開放,適當稍微傾向談話人,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觸,放松身體姿態。這樣才能保證傾聽積極有效。

用“心”傾聽,明白思想含義。傾聽的目的是為瞭溝通交流思想。用心傾聽,就是不但要聽懂他人的話語以及話語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用意,更要明白談話人潛意識裡的意圖。很多時候,一句話都有著與其本身不一樣的含義,隻有用心傾聽才能聽懂其中所蘊含的意義。美國著名主持人林克萊特,在一期節目中,采訪瞭一位小朋友,他問小朋友長大想做什麼,小朋友回答他,想當一名飛機駕駛員。他接著又問小朋友,若飛機飛到瞭太平洋的上空,飛機突然沒油瞭,又隻有一隻降落傘時,該怎麼辦呢?小朋友認真思考瞭一會回答說:“我會囑咐機上的乘客系好安全帶,然後,我背著降落傘跳下去。”當臺下的觀眾聽到小朋友的這個回答,一陣唏噓,大傢心裡都在想“這小孩,這麼小的年紀,就……”。林克萊特繼續註視著這位小朋友,看這小孩是不是個自私自利的傢夥。這時,他發現小朋友的眼淚奪眶而出,委屈和悲慟之情溢於臉龐。林克萊特心有所動,問道:“你為什麼這樣呢?”小朋友說:“我要去取燃料,我還要回來的!”如果不用心傾聽,你能明白小朋友真實含義嗎?隻有用心傾聽,才能瞭解他人內心。

用“腦”傾聽,掌握全部表達。這是傾聽的最後一個層次,也是傾聽的最高層次。用腦傾聽就是要結合前面的耳、眼、體、心四個環節中所獲取的內容,對其進行全面分析、思考、判斷,得出綜合性的結論。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準確掌握傾訴者的全部表達,明白其話裡話外的真實意圖和想法,達到把傾聽當著一種關懷、一種分擔、一種體貼的最高境界,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和暢,實現傾訴者和傾聽者心與心、靈魂與靈魂、感情與感情的交融與共鳴。

大凡一種技術都需要學習和訓練才能掌握,而且隻有反復練習才能提高。人要掌握一門技能,需要有10%的時間學習知識和信息,70%的時間訓練和實踐,還要有20%的時間與人溝通和討論。傾聽也是一門技術,我們隻有不斷地學習和訓練,才能提高我們人際交往的能力。願我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提高,真正掌握這門技術,成為一個會聽能說的溝通高手。

2017年元月2日星期一 寫於荊州古城

點評:懂得傾聽別人說話的人是情商特別高的人,容易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傾聽是良好溝通的必備,傾聽一定要克服訴說的沖動,要聽進去別人表達的內容,願意努力瞭解另一方的想法和感受,並盡量體諒對方。隻要對方不是邏輯不清的類似於祥林嫂之類的抱怨,用心聽完,對方也已瞭然有瞭答案,就算是困惑,你也有瞭全盤的信息,對於未明的地方再加以巧妙的提問,那麼真相大都也就明瞭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