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瞭自己的人,才去控制別人

2017-01-12 11:00:50

文| Joy Liu

我聽自己的咨詢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在考博士的時候,她非常的焦慮—擔心自己考不上,擔心她心儀的導師不要她。那個時候她的前男友試圖安慰她:“親愛的,沒關系的,你看你考不上也還是個碩士,不要擔心。”她覺得男朋友絲毫沒有能力安慰到她,因為她還是很焦慮。後來,這種需要男朋友平復她的焦慮的心情日益增長,而男朋友的“無能”也越來越讓她不滿意。最後,她選擇瞭跟男朋友分手。

非常有趣的是,她現在的丈夫跟她之前的前男友驚人的相似,但她完全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她跟我們解釋道:其實前男友那個類型是非常適合她的,隻是當時他安慰不瞭她的原因,是因為她自己沒有能力安撫自己焦慮的情緒。當她發現自己有能力來控制自己焦慮的情緒時,這件事情就不再成為她親密關系中的障礙瞭。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所以期待別人的改變來讓自己心情變好。

我們為什麼想控制別人

我母親是一個控制欲還比較強烈的人,而我又不是屬於順從型的孩子,所以我的“青春叛逆期”看起來比其他的孩子要長很多。直到現在,我偶爾還是抑制不住的在第一時間做出叛逆的反應,然後才能在下一刻意識到,我剛剛又在叛逆瞭。

其實她在99.9%的情況下都是真心實意的覺得她那麼做完全是為我好,但是卻她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為我好”的控制背後,隱藏著更深刻的原因。

在我們兩個的關系變得很親密之前,也就是在我放棄土木工程專業轉心理學期間的大概2年的時間裡,曾經把彼此最不好的一面帶瞭出來。那個時候我以土木工程專業的年級第二的成績保送瞭研究生,然後在研一的時候我跑到導師辦公室說我要退學然後學心理學。母親幾乎是要瘋瞭,她沒有想到一直都基本按照她和父親期待的人生軌跡前行的我,突然來瞭這個大一個轉折。

那時候她經常打電話跟我說:“因為你,我昨晚又失眠瞭。”或者“因為你,我又病瞭。”或者“如果你不這樣,我的心情就會好很多,我就不會失眠或者焦慮瞭。”這是我媽媽在持續做的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她總希望通過改變我,來改變她的情緒。當她覺得焦慮的時候,那是因為“我讓她這麼擔心”;當她覺得憤怒時,那是“我惹她生氣”;而當她覺得沮喪時,那是因為“我讓她失望”瞭。因為她無法控制自己的這些負面情緒,所以她之前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電話給我,告訴我:隻有你改變瞭,我的心情才會變好。

當然我一直是很抗拒這樣的說法的。就像我媽媽在我小時候告訴我說:“我原來也是有夢想的,就是因為生瞭你,放棄瞭自己的夢想。”一樣,她讓我對她的情緒和她的人生負責。後來我開始慢慢懂得,原來我們在想去控制別人的時候,通常是因為我們自己不穩定的自我和自我價值感,需要別人的語言和行為來得到肯定或者是安慰。所以我們想去控制別人:既然我是因為你產生這樣的負面情緒,而我自己又沒有能力處理這種情緒,所以你要改變,這樣我的心情才能變好!

我後來發現其實我自己也是這樣。我在做決策的時候特別希望得到母親的肯定,如果得不到她的肯定,我會非常沮喪的跟她抱怨說:你沒有給我信心。後來我發現,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是我也在懷疑著自己,所以當我媽媽對我的決策提出異議而不是支持時,我會覺得她沒有給我信心。如果自己並不相信自己,那麼就隻有靠強迫別人給予肯定,然後得到借來的信心瞭。

你是否有穩固並且靈活的自我(a solid, flexible self)?

剛剛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穩固並且靈活的自我(a solid, flexible self)。這個概念是由心理學傢David Schnarch提出的。

首先讓我解釋一下穩固的意思。一個穩固的自我是指一個人具有非常穩定的自我價值感,並且不會因為外界的否認或者質疑而有所改變。

舉個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比如失戀這件事情對於幾乎所有人來說都是件很傷感的事情,在被伴侶拒絕瞭之後,我們的自我價值感會在一段時間之內驟然下跌。但是對於具有穩定的自我價值感的人來說,被分手並不意味著自己“不可愛”或者“不值得別人愛”,而僅僅是因為彼此的不合適。但是對於自我價值感更多建立在別人的積極反饋之上的人來說,失戀這件事情很可能讓他們的自尊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處於低谷。他們會覺得因為被對方拒絕,所以自己是不夠好,不夠可愛,不夠優秀或者配不上對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