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究竟是不是禍害?

2017-02-10 11:00:29

重點就在於這個「理解」上。

其實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案」,大多數的正常人稍微細思幾乎都能找到差不多的問題解決方法,所以當女生心情不好向男友訴苦時,她想要的根本不是什麼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她自己其實理智上也能夠很清楚的分清現狀。

但問題在於,現在的她渴望的是情感上的關懷,是你能夠接受她的這種情感,允許她這種情感的發泄。

在這個時候,你任何試圖令她“好起來”,或是幫她“解決問題”的行為,在當事人那裡的感覺卻是你在“否定”她的感受。

所以很多人之所以拼命證明父母皆禍害,也許恰恰是因為有太多我們這種不斷的告訴他們“不完全是你父母的錯,父母畢竟是愛你的”“不要太過糾結於過去,現在的你可以好起來的”“恨解決不瞭問題,隻有愛才是答案”的人的存在,所以才會引起受害者們如此強烈的反抗。

就像一個小孩子受瞭一點兒小傷,旁邊人不斷給他說,這點兒小傷算什麼?你應該對自己負責,這點兒傷你自己一定是可以療愈的!

那麼這個孩子不僅本身受的傷沒有得到安慰,反而還受到瞭別人的否定,他的內心必然會是很委屈的。

沒錯,也許事實的確是那孩子受的傷可以被他自己療愈,但“你其實有能力療愈自己”這種話卻令受害者感受到的是“因為我有能力療愈自己,但我卻沒有療愈自己,所以這都是我的錯!”

所以這個時候,很多的受害者可能會逆向的拼命去證明,父母給自己造成的傷害是“不能”被療愈的。

甚至可能會帶著報復性的“痛快”去做出一些傷害自己的事,一方面他是想更加強烈的證明:“你看我現在受到瞭更大的傷害,沒有人會主動選擇去受傷,但我現在卻受到瞭更大的傷害!所以這不是我的錯!是我父母對我的影響!”

另一方面也是在渴望被別人「看到」:“我都已經這麼受傷瞭,你能不能不要再否定我瞭?你能不能包容一下我?”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父母皆禍害」小組的觀點越來越偏激的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武志紅這類的咨詢師能有那麼多的擁躉,因為有太多的人根本無法在生活中得到他人的認同,包容,和理解。

但在武志紅這裡他們卻不僅能夠找到被理解的感覺——因為精神分析、客體關系這種向過去歸因的理論,本來就非常擅長令很多人感到“天啊!這簡直就是在說我!”

而且他們的憤怒還能夠理所當然指向一個客體,即現實中的父母,去發泄出去。

我們姑且先不說,武志紅這類「隻揭傷疤、卻不療愈」的咨詢師所傳播的觀點的危害性,在此之前我們必須承認,不同的人所受的原生傢庭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

並且,不同的人對於原生傢庭影響的認識,也是不一樣的。

大多數的童年創傷是可以被修復的,但也的確存在極少數的不可被修復的、會不斷地影響一個人一輩子。

所以父母真的「皆」禍害嗎?

當然不是,因為當然不可能所有的父母都是禍害。

但我們必須要承認,的確存在一些父母,確實是他們孩子的「禍害」。他們幾乎從未給過他們的子女分毫的愛,甚至不斷地在向子女索取,從精神、肉體上虐待子女,這些父母,根本不值得、也不應該被原諒。

其實我在之前所宣傳的觀點“過去的都是過去,現在的我們可以選擇不再受過去的影響”也並無不妥之處,隻是這樣的話對於深受原生傢庭影響的人而言,他們都會本能的理解成對他們童年所受創傷的否定。

那些極端的歸罪於父母的人的確是沉溺在負性循環,自我傷害的過去中,徐凱文、李松蔚老師等人也的確是想幫這些人一把。

但問題在於,這兩派的人根本就不在一個維度上。他們所強調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件事,所以無法達成有效的交流。

一派在強調:我童年很悲慘,一派在強調:你現在可以改變。

看似雙方產生瞭沖突,但其實兩者並不相關。就像我在說小麗的胸太小瞭,你卻強調小麗的腿很長一樣。

我說小麗胸小,也許僅僅隻是想表達一下我的看法而已;但你向我強調,小麗的腿很長,這就無形之中把我們兩個溝通的維度上升瞭,這就變成瞭,好像我在強調:“小麗不好看”,而你在強調“小麗很好看”一樣。

同理,當後者在強調“現在的你可以改變”時,就將話題的維度上升到瞭:好像強調童年悲慘的人在說“我的過去太悲慘瞭!我根本不可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