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0 11:00:29
強調可以改變的人在說:“你可以改變。你的童年並沒有那麼悲慘!”
事實上也許前者知道自己其實是可以改變的,但隻是暫時他還“不想”去改變而已,他隻是想讓自己多沉浸在對父母的恨意中一段時間,以此來抵消自己多年的創傷;
後者也並沒有說“你的童年並沒有那麼悲慘”,他隻是出於好心的在說,我知道你的童年的確挺悲慘的,但是你總是沉浸在童年陰影裡挺不好的,你可以試著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所以我覺得非常多的問題的產生都是由於幾乎所有人的都普遍缺乏一種最基本的能力——就事論事的能力。
這種能力真的是太過重要瞭。
由於這種能力的普遍缺失,導致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無數種貼標簽、「升維攻擊」的現象存在。
我之前所宣揚的「曾經的事情都是過去,現在的你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和徐凱文老師的「若停留在對至親的怨恨中,怨恨便是你終生的囚籠」這兩種觀點,本質上和「父母皆禍害」的觀點都是一樣的——
一樣的極端,殘忍,以偏概全。
對於有些人而言,過去的事情,真的過不去;
這種過不去不僅僅隻是由於心理上的不願放下,而是童年的創傷損害瞭有些人的大腦或神經,造成瞭生理上的對一個人思維模式的影響;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基礎。
受到多大的傷害,產生多少的怨恨,這本身就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
怨恨發泄夠瞭,才會自然地消失;
強迫一個怨恨未消的人要去愛,要放下,這是一種最典型的「聖母心的殘忍」。
雖然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給孩子造成一些傷害,但也絕對無法否認,這世上有非常多的父母也很愛他們的子女。
用「父母皆禍害」這種方式將所有的父母、將父母身上的一些好的部分都全盤否定,這無疑是一種過於偏激的看法。
歸根結底,對於我們每一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走出去看一看這個現實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
從網絡的世界中走出來,從父母的陰影中走出來,從知名心理專傢的角色中走出來,從“理念”和“幻想”中走出來。
愛不是唯一的答案,放下過去不是唯一的答案,怨恨父母也不是唯一的答案。
對於不同的人而言,隻有他自己知道他是誰。屬於他自己的答案,是獨一無二的,是旁人沒有資格去judge的。
所以看看這個世界吧,這個世界的復雜性,不是“愛”“原生傢庭”“放下過去”等這些「理念」,所能夠描述的。
以上。
作者風墟。個人微信號接收付費咨詢:fengxu1874
微信公眾號:煉己者 id:fengxuwake
微博:風墟eternity
點評:理解是共情,但真的理解其實很難,外人都隻是引導,引導當事人更深地認識自己,給予當事人一些啟示,或者一些幫助,最後還是要把問題解決瞭才能真正消除病癥。當事人的事兒必須讓他自己想明白,如果想要解決問題,就萬不可越俎代庖,不要替別人去思考,更不要替別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