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197)沒人能穿透時光鐵幕,看到明天尚未發生的事兒
2017-02-27 11:00:19
心理:
不要由於別人不能成為我們所希望的人而憤怒,因為我們自己也難以成為自己所希望的人。——托馬斯·曼當你在問到底應該聽父母還是聽自己時,其實和孝不孝順無關,而是你對自己的選擇沒信心,你怕最後自己的選擇錯誤,又失去瞭父母的支持和歡心,落到一個眾叛親離的地步,這才是你苦惱的原因。人到中年,遲早會發現,前浪追不上,後浪逼上來的尷尬。不懂得越是在發展順利的環境裡,越要提前投資自己的道理,遲早會遇到中年瓶頸。你十分苦惱這東西買不買得起,其實就說明你買不起。你反復猶豫這衣服到底襯不襯你,其實就說明這衣服你穿上醜哭瞭。你從各種跡象猜測他喜不喜歡你,其實就說明他根本不喜歡你。反脆弱性是一個超越復原力和強韌性的概念。復原力隻是事物抵禦沖擊,並在重創後復原的能力,而反脆弱性則進一步超越瞭復原力,讓事物在壓力下逆勢生長、蒸蒸日上。很多司機,在超車的時候,看見對面來車,不是減速跟在前車屁股後面,而是加快速度超過前車再避讓。每次坐這樣的車,我都提心吊膽。萬一被超的車突然加速不讓你超,怎麼辦?你根本無路可走。這跟駕駛技術沒有關系,跟性格有關系。我們當然不應該以惡意去揣測他人。隻是,把自己的安危交到別人手上,總是不明智的。戰爭滿足瞭,或曾經滿足過人的好鬥的本能,但它同時還滿足瞭人對掠奪,破壞以及殘酷的紀律和專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奧特屈從型人格對溫情和贊賞有極度要求,沒有“他人”的存在,會無法感受情緒,對安全感極度要求,不惜迎合討好!所以,他們寧願用忍耐換來對方的同情,用委曲求全換得息事寧人。判斷一個人“個人邊界”健康與否的重要標志是:是否遵從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不要對身邊的不平等安之若素,勇敢地拒絕那些你不應該承受的東西,沉默和隱忍隻會讓你越陷越深。你需要遵循的永遠是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人的心裡,有兩種力量,相互對沖此消彼長。——理性與恐懼。在我們心中,理性與恐懼的總和,是個固定的常量,當心中的恐懼升起,智力就會銳降。害怕失去,會讓一個人的智力縮水,失去控制自我的能力。
教育:
初讀《孟子》,對他的大言、雄辯、誇張、橫空舉例不無隔膜感,再讀三讀,漸漸感覺到瞭孟軻的智慧與可愛。善哉《孟子》,甚可讀也。——王蒙讀書,是為瞭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我們的堅持是為瞭,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傢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缺乏目的性和系統性的刷屏,看起來離專傢越來越近,誰知道隻是知識的搬運工,永遠隻懂搬磚,不懂建房。花瞭不少時間以為越學越聰明,沒想到越學越蠢,這就是咱們所說的「碎片化知識」的陷阱。它讓你成為「知道分子」,極大地接收沒啥卵用的信息,這些信息被稱為惰性知識。文章有兩種,一是為改卷老師寫的,那些高考高分作文,你鄙視,但不必對抗,當成通關遊戲,怎麼高分怎麼來;但是自己平時寫文章,怎麼想,怎麼說,就怎麼寫,戒掉炫技心理,這是最重要的寫作紀律,這是效率最高的交流方式。——連嶽技巧總是可以學的,但是支撐文章的是那些無法學習的東西,那些獨一無二的東西。就像是吸引人的永遠是個性,但是個性是無法學習的。學再多的瀟灑動作和身姿,和個性依然是兩回事。太陽底下並無新鮮事,我們所遇到的人,所經歷的事,絕大部分都可以從過去的模式裡找到解決方案,如果我們有模式識別能力,我們就能很快依賴很少的特征和信息判斷出一個人,一件事最可能的趨勢。所謂看人,無非是把我對事物的模式識別積累轉移到對人的判斷上。無論學什麼,隻要時間足夠長,就會碰到天花板。每個人的天花板都不一樣。有人發力快,很快就有很大進步,再往後,就怎麼也進步不瞭瞭。有人發力慢,但能一直進步下去,最終超過發力快的人。天花板並不是永遠無法突破。隻是,要突破天花板,不能靠對事情本身下功夫。而要倒逼自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這個過程就叫修行。如果沒有這個過程,一個人所能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出生時就隱含地給定瞭的。很多人看起來努力,但那些努力,統統沒有分量。唯有滌除根深蒂固的習氣,才算是真正用上瞭力。——王路誠實是有條件的。 一是自我的力量感,二是可預見的被寬容。當對方給不瞭理解和包容,而自己又尚未強大到無視他人的態度,那麼,人可能就會撒謊,或者逃避。“等我學成大師,再脫離舒適區找新工作”,這隻是無法實現的美夢。脫離實踐的技能不是真的技能。在自傢院子學習武術套路,耍得再熟,並不意味著你有種出門和人肉搏,它真的會流血,會受傷,要隨機應變。教養的本質,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是分寸,二是克制。教養是一種不用說出來的美好。有教養的人,所到之處,如春風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