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08:19
今天是六·一,以此篇祝願孩子們節日快樂!
我聽過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話: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教育小孩?你希望小孩長大後成為什麼樣的人,那你現在就朝那個方向來教養你的小孩。
例如說你希望孩子長大後是一個服從、聽命、說一不二的人,那你現在就可以用嚴格的軍事方式來教育你的小孩;日本、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長起來的很多小孩,都是非常服從命令的小孩,這也是日本、德國當年變成軍國主義的原因之一。有那麼多人擁護希特勒,一聲令下,這些年輕人願意為瞭軍令上戰場殺人,侵略其他的國傢,其實這都和父母及學校的教育有關。
可是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小孩長大後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那麼你可能就要放棄很多世俗的標準,穿什麼、吃什麼、做什麼都不要管他,讓他完全自由,這就像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
但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小孩未來有責任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話,那麼我們必須給他機會,讓他去思考、作決定,並有機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我們希望孩子能有自由的思想,也能有冒險精神,但也要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我們不是放任不管,也不要求孩子百分之百地服從。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3歲的女孩子,她要上幼兒園的小班,第一天上學的時候,小女孩穿好衣服出來,爸爸一看馬上就想說:“哇,你趕快回去換衣服。怎麼穿得亂七八糟的!”原來她不但穿瞭長褲也穿瞭裙子,裡面衣服的袖子比外套還長,顏色也搭配得很奇怪。這時媽媽比較沉著,她示意爸爸先不要說話,這時娃娃車也來瞭,媽媽讓她先上學去瞭。
結果下課回來,小女孩就跟媽媽說:“都是你,你害我在學校被大傢取笑。”媽媽這時候就趁機跟她說:“我有沒有教過你怎麼穿衣服呢?有沒有說過穿瞭裙子就不要穿褲子呢?”小女孩點點頭,媽媽又說:“那你今天怎麼讓自己穿成這樣呢?”經過這樣的溝通,小女孩就聽進去瞭。
我覺得這個媽媽很厲害,她願意放手讓女兒去犯一次錯誤,雖然女兒被同學取笑,但媽媽借此來教孩子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想想看,如果爸爸叫女兒當場就換掉衣服,那麼小女孩可能到大班還學不會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是爸爸叫她換衣服的,不是她自己瞭解為什麼要換衣服。
也許有人會說,3歲的小朋友還小沒關系,但長大後可不能這樣讓孩子用犯錯來學習負責。我想跟大傢說另一個例子,是18歲的女孩想去參加舞會。她問爸爸:“我想參加舞會,可以嗎?”爸爸本來想直接告訴她可以或不可以,但當下念頭一轉,爸爸說:“你說呢?你覺得可不可以?”女兒愣瞭一下,開始估算自己的功課還有多少沒寫,考試會不會受到影響,然後告訴爸爸說。她可以參加舞會,接著她又問爸爸:“那我幾點回傢?”爸爸本來要脫口而出說11點前一定要回傢,不過他忍瞭下來,又反問女兒:“你說你幾點回傢?”女兒又開始估算,舞會結束的時間、要搭誰的車、要先送誰回傢……最後她跟父親說:“我11:30可以回傢。”父親笑笑說:“好,那你就11:30回傢。”這時女兒覺得爸爸不太對勁,跟平常不一樣,又接著問:“那如果我11:30還不回傢呢?”這時父女倆相視而笑,因為他們都知道,女兒會為自己作的決定負責。
這些教養孩子的方式,都給我很多啟發,有人會問:“你說的一套好方法,自己做得到嗎?”我必須承認,我有時候做得到,有時候做不到,我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人生的喜怒哀樂,但我也做錯過許多事,我希望和大傢互勉,但願我自己能做得更好。
下面再借冷玉斌寫的“他的啟蒙,你的童年”這篇文章也推薦一下這套兒童讀物,當作是送給孩子的六·一節禮物。
《新童年啟蒙書》(包括《從前,有一個點》、《我是中國人》、《大人為什麼要開會》和《為什麼不能把所有東西買回傢》)常立、郭初陽等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與兒童對話是門大學問
幾年前讀過一本書叫《兒童大學——科學傢解答世界之謎》,書裡收錄瞭德國蒂賓根大學教授對兒童所提問題的解答,如“為什麼我們聽瞭笑話會笑”、“為什麼會有窮人和富人”、“為什麼學校枯燥無味”、“為什麼說人是從猴子變來的”,等等。讀後印象極深,一是發現那些答案使我同樣受用,同樣長見識——此前我不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聽瞭笑話會笑”?二來作者回答問題的思路、邏輯值得我學習,如何與兒童對話顯然是門大學問。《兒童大學》這本書除瞭讓我得到那些有趣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讓我發現瞭藏在書裡童年的力量,喚醒瞭我對童年的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