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17:12
那個叫想太多的膽小鬼,我想打敗你,我的童年,青春,叛逆似乎都在與你共生成長與努力地馴服你。我站在舞臺,放聲高歌,即使心跳得快要死去,我手心出汗,緊握拳頭,故裝鎮定的演小品,我參加party,與陌生人人喝酒聊天,即便有時候腦袋空空,接不上話……
漸漸地,竟有人說我很開朗,樂天派瞭。那天和一個哥們說,自己挺內向的,總覺不好。哥們說,你哪有,其實你還好,所謂外向不過是對別人禮貌些,多說些客氣話。我開始無法定義內向瞭,話少沉默是內向?膽小怯弱是內向?還是喜歡獨處,不愛張揚是內向?管它是什麼,當我勇於表達自我,走自己認定的路時,我開始放下它,是與否,又有什麼關系?
點評:在“為什麼內向的人老是不在狀態?”中,我們知道“內向的人隻有在不認同自己內向的性格的時候才容易患上“社交恐懼癥”,如果他認同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不對自己進行批判,他可以很容易成為社交活動的觀察者,對人際關系有比別人更深刻的理解。”
我再推薦一篇在我看來是個挺外向的人的投稿文章,這樣大傢通過比較就會很清楚地看到不的思維方式影響著人的行為風格。內向之人思考問題時偏向平和,求穩,求全;外向人思考問題常常不拘一格,求變,不破不立。
事關公平
文/FlyPie
最近參加瞭一個筆試,總共就四個問題,兩個完全開放式兩個半開放式,時間一個小時。
按照我的尿性,是的,完卷的時候才四十分鐘,交瞭就走,還不忘在卷子的角落調侃一句:字數不夠,空間有限,敬請見諒。按照常規的理解,可能是我不太重視這場考試,甚至於有點戲謔,但是,個人認為這是尊重的表現,因為:意思已表。我把該說的想說的都說完瞭,至於那些湊字數或者沒意義的內容一概省去,這種態度再好不過。
卷子的第一道題是:寫一些你覺得有趣的或者印象深刻的新鮮事。一開始我覺得回到瞭小學。我就想可不可以說,發現大學不逃課實在太難瞭,因為大學生的意志水平實在是差,當然包括我自己;可不可以說,上瞭大學女生都越來越漂亮瞭,但是最後還是覺得找個基友更靠譜;可不可以說,兩會期間學校外的攤點全被城管收瞭,留下的不是學生大呼:如此正義甚好!而是種種懷念,種種肚子餓;可不可以說看完瞭《看見》我發現太多事情我“看不見“;可不可以說在七食堂5塊錢可以葷素兩菜一湯,我想永久保留校園卡就算是畢業之後……都不能寫,寫瞭就沒意思瞭。沒遠見,太偏執。
我的原則就是:記錄事實而不發表觀點。這是跟”成功人士“學的,看到”成功人士“我從不仰視抑或崇拜,我隻學習。
這種對待事情的原則很純粹,你不應該在任何的事情上給觀者或者聽者任何形式的引導,才能保持客觀以及話題的延續性,當然這不妨礙你內心擁有自己的標桿自己的判斷,隻是不能形於表,算是某種程度上的隱忍。這種隱忍甚至算是一種造化,一種難得的天賦。
那就說說我記錄的事實:
一次學校的活動,我們去打掃女生宿舍,跟平時打掃的阿姨有過一點點很簡單的對話,大致的瞭解是:阿姨每天的工資是40元,一個月領到1200算是夠著”最低工資標準“,因此每天除瞭打掃,還要從垃圾中揀出能賣的廢品增加收入。一棟宿舍有七層樓高,每一層分佈三個垃圾桶,由於人數較多垃圾桶每天都處於爆滿狀態,臟臭不論,重量絕對是難以讓人接受的,我們兩個男生扛一桶,僅僅是從三樓下到一樓就有點累,幾個年歲頗高的婦人要處理的可是21桶,加上一天兩到三次,那就是42桶甚至63桶。
同時,你看看門口的乞丐們:如果一個人往他的小破碗裡丟五毛錢,那一天80個人惻隱一下就可以讓他收入40,每天的人流量按照1000來算,其實很多時候大於1000,也就8%的概率,難怪說當乞丐是挺賺錢的生意。
所以,這就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這就是公平。
教育部說瞭:近幾年教育上做的最好的工作就是”進一步實現瞭教育公平“。(永遠不可能完全實現,這點沒人張望)確實有做的不錯的地方,比如說一些省份開始支持異地高考,取消借讀費,贊助費等等一系列”不公平“的費用。但是,還有一些方方面就太欠公平瞭,比如擇校費啊,一些些莫名其妙的加分啊……要求不能太高還得一步一步來。我把臟話略去吧,然後這一段就寫完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