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18:21
文/yiya
一、兩個數字
兩個數字。一個是中國人均讀書4.5本,一個是一個月讀書10本。
前一個數字頗為無聊。統計學的一些結論有時總給人一種無力感,太泛,泛到人實在是不知道這個數字反映的問題是什麼該如何解決。比如人均讀書4.5本。
人們很快會得出結論,說明中國人不愛讀書。可是抬頭看看周圍的人,似乎事實情況又不是這樣。大傢地鐵裡公交上咖啡館裡,實體書電子書,ipad、kindle、漢王卻又看書看的不亦樂乎。難道是統計學結論出錯瞭?
顯然不是。這個數字涉及很多因素,比如中國人口基數大,比如城鄉差異,比如公共圖書館普及程度等等。數字的外延可以縮小些,比如中國廣東省廣州市20歲——30歲男性和女性2012年人均讀書XX本和XX本。至少這樣的數字反映出的現象更為具體,研究目標更為明確。
第二個數字是源於前段時間微博的一個討論:一個月讀書10本算不算多。這是一個比統計結論更為無聊的問題討論。
首先,10本算多又如何算少又如何?又不是去飯館吃餃子,20元一盤餃子,端上來隻有12個,你可以一拍桌子氣勢十足的對老板喊,隔壁20元一盤餃子15個老板你們搶錢啊!書籍真心不是餃子包子,多少的問題沒有什麼太大的討論價值。讀的多不表示有多智慧,讀的少也不表示有多愚蠢。讀書還是重質不重量。
同樣的,一些出版社和購書網站經常搞活動並號召消費者曬書,以達到宣傳作用。於是經常有這樣的微博,50幾元買瞭這麼多書好劃算啊啊啊啊!順便附上開箱照。每每刷到這樣的微博就覺得嘴角抽搐眼皮子跳。
有一個關於讀書成本的公式,出處不可考證。大約是:書籍的成本=選書的時間+看書的時間+書籍本身的價格。假如如袁枚所說“書非借不能讀也”買回後束之高閣,那50幾元的花費等於買瞭一堆廢紙,實在是——虧死瞭!
其次,何為書?如何定義書,讀10本網絡小說可以說是讀瞭10本書;一套柯南漫畫60幾本,幾天讀完也可說讀瞭60幾本書,花一個月啃完資治通鑒,也是讀書。
提出這個話題的這位朋友並不是想炫耀自己讀書破萬卷,而是希望現代人能夠利用碎片時間,比如等公交坐公交的時間多讀些書,人均4.5本,實在是有點少。出發點雖好,方法也很好。但還是要回歸定義上來講,為什麼?因為有些書適合通讀,有些書適合細讀。你可以在公交上讀完一本《動物莊園》,翻完一本幾米畫冊,卻不可能在公交車上啃完一本《史記》。
更何況,讀書有風險,行為需謹慎。生活白癡如筆者我曾經在等車坐公交的時候拿著手機看道長的《常識》,其結果就是坐車到半路被司機趕下來瞭,因為一時分心上瞭短線,車是到站瞭不過我還沒到站。
二、怎麼讀書?
怎麼讀書?當然是用眼睛讀。問題是要不要讀全書,讀完書?書當讀幾遍才算讀透書?
年少無知的時候不放過每一本流浪到自己手上的書。但有時讀完又會後悔不已自責浪費時間。成本花出去,收益卻很小。道長有一次在節目裡介紹一本書,對其的評價是——“爛書!真的是爛書!”但是為瞭平衡安慰自己其實讀它還是有些價值的心理,便會從其中找些頗為收益的東西,勉強自己讀完全書。
我終究是不如道長那般愛書,也是自己太過勢利,一本爛書到自己手裡,勉強閱讀三兩章後便會丟在一邊不再理睬,這當然可能會錯過一些好書,總有些書籍後面的章節更為精彩。不過大多時間卻剩下許多時間給更好的書。還是上面那個公式,是不是讀完全書,全在衡量成本你付不付得起?虧本你輸不輸得起?生命短暫,時間有限,得失之間自有衡量。
好書當反復讀,百讀不厭。有些書翻過一遍,便知去留。我總喜歡分類,把自己看完的書分為看完丟一邊類,看完不錯類,時而翻看類和好書反復讀類。
第一類自然就是看完丟一邊。每次買的幾本書裡,總有那麼一兩本書是作者寫的“滿紙荒唐言”,看的我這個小讀者是“一把辛酸淚”。好在廣州總是有些換書捐書的公益活動,書籍的出版必然有它的受眾群和消費群體。雖然我不是有緣人,但並不代表其他人也不是。發揮它們的價值,找到它們的伯樂,總比打捆當廢紙賣掉的好。把它們拿去換自己更為感興趣的書,不知道於我而言算不算是扭虧為盈?
第二類多為小說。看完就看完瞭,也沒然後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