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20:31
文/荷葉
午飯後,看完學生的籃球比賽,回宿舍看瞭一部電影,《Life of Pi》。一口氣看完,沒落下一個鏡頭。
電影的前半部分給我的感覺很寧靜。那個傢庭很特別,母親鼓勵信仰宗教,父親卻相信科學,在父親的眼裡,理性的思考才是重要的,他一直在提醒自己的孩子和宗教保持距離,不要被宗教欺騙和愚弄。在父親的眼裡,宗教應該是一種工具,他在飯桌上的那番話我的理解是:用好一種工具比不斷地尋找更重要,重要的是出發,是上路。
母親也承認科學是理解外在世界的一種很好的工具,但是解決人的內心問題,她認為還是要宗教。餐桌上的場景在我看來很和諧,前半段是父親和哥哥在打趣Pi,而Pi也即時表達自己的意見,他問為什麼不可以,父親沒有不耐煩,母親對父親的觀點有認可,有反駁。這樣的傢庭環境其實很不錯,所以我說前半段電影在我看來很和諧。少年Pi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慢慢長大瞭。
Pi在小時候就表現出瞭他在生活中非常主動的一面,那個名字,那一天從早到晚每節課前的堅持,整整寫滿三個黑板的數字。他有很強大的內心。我不知道那是源於什麼,也許是宗教,也許是其他。
父親在老虎的籠子前對Pi說的那段話其實很值得深思,他說,你在老虎眼裡看到的東西其實是你自己情緒的一種反應,nothing else.
說說電影的最後吧,其實最讓我疑惑的是,老虎就那麼頭也不回地走向瞭叢林。小船靠岸的時候,Pi已經虛弱地倒在瞭沙灘上,老虎下瞭船,我以為它至少會舔一舔Pi的臉頰,然後才離開。感覺這樣的鏡頭才比較符合我的預期,顯然這個是我的一廂情願,老虎可不這麼想。
或許是因為我們的文化裡頭,有一個“報”的概念。在經歷瞭海上的暴風雨,經歷瞭Pi把老虎攬在身上的那一幕,經歷瞭Pi離開小島時,口哨聲引來老虎帶它離開小島的那一幕,Pi始終沒有拋下老虎。當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我們都以為老虎和Pi已經成瞭朋友。Pi和我們所有的普通人一樣也是期待老虎看他一眼,給他一點回應。可是最後老虎頭也不回的離開,恰恰證明瞭父親的那句話:你當它是朋友,可是它隻是動物。
這部電影在我看來,其中一個主題是感恩。同樣一件事情,同樣一隻老虎,在我們看來或許最主要的角色是一個“威脅物”,Pi說,當老虎離開的時候,他很遺憾沒有一個告別,遺憾沒能當面感激它,感激它的陪伴。在海上,Pi也說瞭,老虎的存在讓他保持清醒,給老虎尋找食物成瞭他每天的目標,讓他至少不會無事可做。盡管有這麼多的鋪墊,Pi的感恩還是留給瞭我深刻的印象。最後他說,他遺憾的是,沒能當面感謝自己的父親,他教會瞭自己很多有用的東西。
這部電影的另一個主題,在我看來是孤獨。Pi在海上其實是處於alone的狀態,那隻老虎畢竟不是人,不能和他對話,所以他要自己克服孤獨、克服恐懼,對大自然的恐懼,對未來的恐懼等等。當然,alone和lonely不是一回事。漫長的海上漂流時光,我想Pi不僅僅是alone。所以他照著小本子做瞭很多事情,寫日記,自己和自己對話,保持思考,主動解決面臨的困境。我想起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同一句話,if you don't learn to be alone, you will be more lonely. 母親曾經提到的需要宗教來解決的內心問題,孤獨算是其中一個吧。
說到底,感恩和孤獨也都是宗教文化中的一部分。“感恩節”不僅僅是吃火雞而已。祈禱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話,而孤獨的時候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就是怎麼和自己相處,和自己內心的欲望、恐懼等等一切,和平共處。
回到電影本身,Pi在和日本公司派來的兩個人講故事的場景,他講真實的故事,他們不相信,這很正常。而他開始講第二個故事的時候,我很疑惑,因為我一開始的理解是他在編故事,我腦袋裡的反應就是,他怎麼能把所有的細節說得這麼清楚,(通常編故事都隻有大綱,沒有細節的。)後來聽故事的小說傢解開瞭謎團,小說傢不愧是小說傢,馬上理解瞭那是同一個故事的從另一個角度的演繹。隻是主人公全都變成瞭動物。日本那個公司的兩個人,雖然覺得這個故事不好,但是可以接受。現在就面臨瞭一個問題,我覺得不能接受,因為那是一個基本等於“人吃人”的故事。而電影本身的動物吃動物的故事,我能接受。那麼,人和動物的界限在哪裡?我聯想起瞭《公正》課裡頭講到瞭一個類似的故事,幾個人在小船上,投票決定殺死另一個人,讓其他人存活等等。這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