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十年,你看

2016-08-13 17:19:32

文/方舟

面對考研,那句“人生關鍵處往往隻有幾步,特別是在他年輕的時候”總讓我體會到一個對年輕人的陰謀。可是走過那些荒廢的歲月,那些心慌,並沒有讓我刻骨銘心。

高考失利後,我這樣告誡自己,你可以打敗一個激情者,但絕不會是一個持久者。學習是一種品質,即便勝利,甚或一路凱歌之後,不再前進,便仍是失敗。而一個不斷進取之人,他的結點又在何處呢?對於預期,隻有前進的步伐,所以沒有人敢用老眼光去預判他的人生。

每個人都想打破社會的桎酷,渴望沒有拘束的自由。而當一個人把目標看作標桿,無形中就註定他堅持的品質不能長久。你看那些考試、考核,他給瞭勤勉之人以規劃,給瞭社會以規矩,也給瞭功利者以可乘之機。

倘若自由之心是種完美的人生狀態,那他定然是不斷進取的,對知識、能力的渴望,使它能夠跨越外界的束縛,滿足更高級的需求,那是一個人對自我發展的需求。無論有沒有高考,國考,無論時間是否倉促,無論結果是否達成,一顆篤定堅決的信心,不需要衡量的卡尺。

患得患失,優柔寡斷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反映出一種生存狀態,一種自我體驗的感覺。盲從,遊離,隨遇而安。一切之一切,功利性便隠於其間。當你有一顆功利之心,你會有許多種行為表現與結果,但有一點不變——成功與否,都不能帶來自由。當你檢點自己,除去社會秩序,你兩手空空,你不能把心擱在秩序的框架上,身外之物是老人最能體察到的毒品。把心帶在身上奔跑,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失去一小時,失去一上午,甚至失去十年,失去身邊的人;亦或是得到這些。環境的改變有時對一個人的影響微乎其微。成敗的幸福感倘若是註定,那我寧可相信這就是註定,性格的註定,信念的註定。何況有人曾說過,要像相信長生不老一樣的活下去,這樣才能把夢想刻骨銘心的記牢,像西西弗斯那樣推動命運不斷向前。而奴性的心,每一秒都是末日的審判。

何為功利之心,何為進取之心?再過十年,你看。

點評:我真實地感受到瞭什麼叫“英雄所見略同”,下面是wugr對持久力的另一個層面思考,跟隨你的“信念”,找到你的“興趣”,讓今天所有的努力都成為你將來持續快樂成長的基石。

原文:【思想碎片】讓“興趣”成為“動機”

我想,這裡所說的“興趣”,並不是簡歷上那種“讀書、上網、聽音樂……”的羅列,而是那種能夠讓你願意為之不斷奮鬥並能從中體會到快樂的東西。這種能讓人近乎瘋狂的“興趣”是很多成功人士的特征——盡管他們的成功也有其他因素,但是對於以“興趣”為做事“動機”的人們而言,別人眼中的成功並不重要,他們在追求過程中所體會到的快樂已經足以讓自己感受到成功。

但是,站在我曾經的立場上,這樣的“興趣”同樣也是“弱點”的代名詞——一旦這種“興趣”被人利用,你可能就將為此付出代價。所以,即便我接受現實,認可讓“興趣”成為“動機”,仍然會提醒自己,謹防“弱點”的失控。

不久前,我的同學苦惱地告訴我,她經營的公司遇到瞭問題:為瞭獲得一項業務,公司裡一位資深的項目經理,堅持要公司授權給對方回扣,而按照她的判斷,根本不需要花這種冤枉錢,但是項目經理的立場非常強硬,所以她很苦惱。

雖然我和她對商業規則和潛規則都不熟悉,但是我們一起分析這位項目經理的“動機”:從利益的角度,他如此堅持這樣的立場,說明給對方回扣對他有利,那麼一個很可能的原因就是:他和對方瓜分回扣。然後,我的同學說公司才開展業務,所以員工待遇都不高,那麼,上述的猜想就更可能成立瞭。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如果說“愛錢”是這位項目經理的“興趣”,那麼,就是因為將其作為行事的“動機”,才讓他露出瞭馬腳。如此看來,一開始,我們就看到瞭“興趣”作為“弱點”的表現。

但是我仍然有理由推薦讓“興趣”成為“動機”。你可曾註意到:獲得成功並享受成功的人們,他們都有著自己的“興趣”——不論這份興趣是否被別人認可。

1.我的同學A,是一位電子工程師,成績優秀,研究生畢業,但是沒什麼愛好,選擇目前的職業一方面是因為專業,另一方面是因為可以“掙錢”。雖然他的薪水不低,而且最近升職瞭,但“累”是他的口頭禪,最近的“降薪”(公司業績下滑)更是讓他憤怒,你絲毫看不到他從工作中能獲得樂趣。2.我的同學B,是一位軟件工程師,上學時就是個遊戲狂人,而且展現出遊戲競技的天賦,作為補考大戶的他,本專業發展基本沒機會,但是從遊戲愛好者向開發者轉變輕而易舉,他熱衷於玩遊戲,也熱衷於通宵編程開發遊戲,幾年下來,薪水回報瞭努力,而且正在把遊戲開發作為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