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31:29
屋裡的平安樹,換瞭一盆。一直想把它修剪的像一棵樹,過猶不及,它懶洋洋的不成長瞭,隻好換瞭。
據說是掐頭掐的過瞭頭,它就以為你不想它成長瞭。本著死理性派的特質,查點資料,原來決定它是否成長的生長素就在枝頭附近,稍有不慎,它就懶得成長下去。跟樹幹和根關系不大。
前幾天,有年輕人在詢問職業規劃師,花瞭一些錢,得瞭滿滿的自信,最科學的分析、最好的性格分類、最有效的成功學流程,未來盡在掌握。不求在世界大同的競爭裡獲勝,起碼要在自己宿命擅長的領域遙遙領先、睥睨眾生。成功就在眼前的時候,眼睛都是亮的,神采很飛揚。
於是我問,最篤定的未來會不會讓你味同嚼蠟?幸福是因為比周邊的人好,還是僅僅是一種滿足?會不會你如此的不快樂,竟然是因為我們明確的知道自己的未來?
常想,你的未來對你而言,永遠是一個陌生人。總是信誓旦旦,我的過去沒有遺憾,那說明你是成長瞭,還是從未成熟?每一步或許都會很堅實,但成長總是會有坎坷總是會有轉彎,總是渴望向著陽光的方向,哪怕是自以為陽光的方向;總是會有那麼多的,現在覺得傻得可愛或可恨,無知或是不珍惜。那麼,你怎麼那麼肯定自己的未來,你的過去又是誰?
孤獨是個時尚的詞匯,連自己都成瞭自己的陌生人。人生是因為自知不得不的孤獨而尋找可以彼此同行的人呢?還是孤獨本就可以消除、填滿、改變,而努力去遇見邂逅?
厘清思想就能夠改變行動,幾無質疑的必要,但大多的人,是因為自己的行動才最終影響瞭自己的思考和念想。人生盡可規劃,我們自以為憑借自我的價值和條件,在選擇、在決定、在努力,卻還是無法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事物和人。
總是期望活得自己喜歡,卻發現不喜歡的日子也如影相隨,我們假裝或僥幸明白自己喜歡的,見微知著,也能多多少少預知自己的未來。否則,一直以為自己的正確和喜歡,這個規劃的人生,總是被你的未來所震驚。跋涉是一種到達,不是一種填充,到達的就是你能到達的地方,不是你以為達到的重復。
這不僅是一個可以標簽的世界,也是一個可以量化的世界。金錢和時間該是最大的砝碼,但世界就是那麼個軸。最大的兩個問題倒是,一不是該用錢買什麼,而是不應該用錢買什麼?二不是錢能不能買到,是什麼東西用錢買不到!問題的答案在問題裡面,世界大多可以量化,那些不能量化的或許才是真正的價值。
沒有誰不願意智慧,但學習的永遠是欲望和技巧,技巧可以讓你設計未來,欲望可以堅持你達成滿足。設計的未來成瞭宿命的時候,節拍穩定執著,標準整齊劃一,成熟指日可待,幸福如影隨形。未來不僅可以掌握,甚至可以分到每分每秒每一步,那你要你的未來做什麼?當我們為著我們的宿命長籲短嘆,痛不欲生的時候,竟然努力設計自己的宿命,隻為看起來好看和少些驚愕?
智慧不是你可以預見未來,而是可以快樂平靜面對未來。智慧是敏銳的安靜,安靜裡的敏銳。世界和你想象的永遠不一樣,隻是因為你沒有正眼看他,於是他也就對你不停的翻白眼。你在對照你心目中的未來和現在的自己,世界也在對照你本來的模樣為什麼長成這模樣。
像極瞭那顆平安樹,你設計他成為一顆美麗的樹,他也本該成為一顆美麗的樹,他也在努力,你也在努力。你以為養分、你以為陽光、你以為水和空氣,他就一定會如你想要的美麗,你以為憑借著根、莖、枝葉,他一定會成熟而快樂的成長。豈不知,僅僅是接近芽尖的地方才有生長素,才讓他繼續成長。或許可以說,昨天的你最接近真實的你,當下的你才是你,明天的你註定不是你?
世界存在的唯一證據,就是他還在變化,不管是你看到的,還是實際的。一棵樹是否像一棵樹,不是你想象的根莖葉該如何,而是你能成長成如何。不反對對人生隨時的規劃,但規劃不是結果,成長才是結果。不是你想好如何面對未來的自己,而是你能平靜的接受。
幸福因為陌生。陌生的未來,陌生的自己,永遠無法預測的未來才是未來。
點評:在科幻小說《叢林之神》裡,男主角大能預知世界大事,小能預知人之生死。結果他們每天的生活,都像一張張看過的舊報,瞭無新意。知道自己幾年後將慘死,也使他們完全失去活下去的動力。他們最後要求醫生操刀,為他們除去這項特異功能,結果手術失敗,真的死在手術臺上。如德魯伊所說:“我既不贊同自由的無限的自我成長,同樣不喜歡程式化成功學或是生涯規劃。”當然,根還是要默默地埋在深深的土裡,樹才能長成自己可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