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32:10
作者:文刀
當一件事情剛開始時,我們總會偏向於好的預期,因為這樣我們才會去行動。當事情在不斷的進展時,外界的因素(客觀條件)總會引起我們主觀上的波動,時而信心滿滿,時而跌入谷底。然而事情總是要有個結果的,在這樣一種偏向反復,時好時壞的自我預期中,有些人選擇瞭放棄,有些瞭繼續瞭堅持。放棄,或許是因為有更明智的選擇,又或許已經沒戲瞭。堅持,或許是因為沒有瞭退路,又或許是總體偏向於好的預期。不管怎麼樣,預期總會無窮的趨於向現實要一個結果。而關於結果是正無窮還是負無窮,我們卻無法量化,因為做每一個選擇,特別是人生選擇時,其機會成本(選擇成本)是無法量化的。讀三年研與先工作三年是難以在同一個人身上同時進行,是不可逆的單一選擇,也就無法真正理性地去決定。而我們之所以能夠去決定,大部分取決於我們自己與身邊人的偏好。所幸,我們都能也都應該看到,做如此的選擇並沒有犯下方向上的錯誤。總體上這條路上,我們的步伐是朝前邁的。我們的學識,我們的視野都在增進,然而,要問我們是否就此告別瞭平庸,是否走向瞭幸福與快樂,這卻是無關的。
知識的增長並不意味著個人道德水平的提高或是人個涵養的提升。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總能聽到那麼多關於知識分子的道德醜聞與民工的善行。平庸並不是表明人的身份,而是表明個人的如何從眾。所以,對於錢權與名利的追求,恰恰是平庸之舉。再看看幸福,知識的提高會帶來更高的視野,也可能會導致更多的欲求。有限理性的欲求會是生活源源不斷的動力,帶來的實現會成為幸福的體驗。縱然如此,這也隻是一時的,更多的幸福並不在於我們要不斷去滿足,而是要學會去知足,學會去感激,去給予。所以,幸福是一種認知狀態,是一種心境。
再來設想一下,當我們把夢想比作一種財富的實現,我們就會發現。當一階段內的目標實現瞭,我們就會尋找下一階段的目標,然後再去實現它。這樣的生活是富有挑戰與方向感的,也就是有意義的,這種不斷的自在追求本身會是幸福的。如此,追求財富就如夢想一般無可厚非(可能財富就是夢想),但如果我們無法認清財富存在的更多效用,我們就免不瞭墜入平庸,欲壑難填,我們又何來幸福。一千萬在當下社會足以自在一把,然而卻已然超出瞭本身的欲求(理性的),那麼就應該拿出錢來做好事,給予會讓自己更為幸福,因為我們可以就此看到更多幸福的存在。
即使把幸福看作是一種認知狀態,一種心境,但其也應該是我們畢生的追求。以前,我們生活無憂無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但我們都明白,那也隻是一時的,是建立在親人的血汗之上的。如今,我們走出校園,參加工作,就要懂得去承擔相應的去給予身邊人力所能及的照顧。從接受到享受再到給予最終還是到享受,這一過程就是認知狀態的提升,就是對幸福的追求。幸福是學會接受與學會給予的過程。心境是個什麼概念,又要如何提升呢?我們都清楚,在現世中不存在世外桃源,田園牧歌也不太現實。那麼,我們就要學會把這種不可能變成可能帶到生活中,其唯一的途徑就是提升我們的心境。而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在現實生活中學會自欺欺人,而是把這樣一份浪漫主義的情懷賦予到真實中,做到真、性、情。對於生活中的真真假假,我們要學會看到,看透,看淡;對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要學會感激,感懷,感悟;還有對於他人,對於自己,也要力求做到真與善,從而現實幸福的美感。如此,心境的提高是一個領悟與緩慢提升的過程。幸福是一生的追求。
當我們意識到追求夢想更深的是在追求幸福時,我們又深深的堅信著幸福是一種心境,那我們何不學會像相信幸福總是存在一樣去相信夢想會實現呢,我們又何必多去假定另一種不好的預期存在呢。既然我們已經走在路上瞭,在正確追求幸福的路上呢,那我們何不去幸福呢 ?相對於冷漠的大眾,我深信,時時能感到幸福,時時有夢想,為斷去追求幸福的人,註定是個不平庸的人。
點評:如果胡作非為是一種大惡,那麼不作為至少也是一種平庸的惡,它們都是幸福的敵人,胡作非為讓身邊人身受不幸,不作為讓自己陷於等死狀態,讓人著急,別拿低調當平庸的擋箭牌。在《朗讀者》裡,文盲漢娜•施密茨通過學習,學會瞭閱讀,領會瞭人性、善良、尊嚴,她明白瞭曾經在無知無識之間做過的惡是多麼的令人發指,心底深處本存的善良復蘇,她有瞭作為一個人的理性之後,無法再繼續沒有尊嚴的活著,她選擇瞭踏著那些給她良知的書籍,有尊嚴地死去。幸福就是這樣的一種認識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