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尊儒術:革命,還是參股

2016-08-13 17:31:50

承接上一篇,分享易中天老師的這篇文章——“獨尊儒術:革命,還是參股”,大傢當作歷史常識來瞭解吧。我還是喜歡百傢爭鳴的局面,融匯貫通,相互促進。

一. 漢武帝的手術不僅是整容,但也沒變性

兩千一百多年前,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將儒傢思想欽定為國傢意識形態,讓儒傢知識分子進入國傢政權機構。此後,儒術獨尊,儒生治國,就成為歷代基本國策。這事是被秋風先生稱為“憲政革命”的。但依我愚見,怕隻能叫“招標參股”。

先說為什麼不是“革命”。

革命有兩種。一種,是“改朝換代”,比如“湯武革命”。意思是上天收回授權(革除天命),另立天子。另一種,則是“制度的根本變革”。比如夏啟“廢禪讓制,立世襲制”,秦人“廢封建制,立郡縣制”,等等。這兩種“革命”,可都不屬於漢武帝。

沒錯,武帝是對當時的制度動瞭手術,還可以說是“大手術”。手術以後的制度,也確實不能再叫“秦制”,得叫“漢制”才對。但是第一,這手術,他的祖宗們早就動過瞭。第二,武帝重做,也沒有顛覆體制、改變性質、動搖根本。不妨這麼說:這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手術。它不僅是整容,但也沒變性。

要說清楚這一點,得先看秦制和周制有什麼區別,再看漢制和秦制有什麼不同。

二. 單是為瞭“維穩”,就得改造秦制

簡單地說,周制的特點,是“三級分權,貴族自治”。天子分權予諸侯,諸侯分權予大夫。前者叫“封土建國”,後者叫“封土立傢”。封建以後,國的事,天子不管;傢的事,諸侯不問。諸侯和大夫,也都世襲。秦制則相反,是“中央集權,官員代理”。君主之下,再無自治的貴族領地。郡縣的長官(郡守和縣令),都由朝廷任命,其實是“皇權代理人”(前期由國君任免,為“君權代理人”)。也就是說,周分權,秦集權;周代是“貴族政治”,秦代是“官僚政治”。

不過,周制的本質特征,除瞭“三級分權”(分權制)、“貴族自治”(貴族制),還有“倫理治國”,即“禮治制”。秦制的本質特征,除瞭“中央集權”(集權制)、“官員代理”(代理制),則還有“刑律治國”,即“刑治制”。前兩條,武帝都沒動。天下既未分封,官員也不世襲,中央集權更是得到瞭加強。從這個角度講,漢武帝倒是忠實地執行瞭秦始皇的“政治遺囑”。革命雲雲,從何說起?

改瞭的隻有第三塊,即“刑律治國”。這也是必須的。因為刑律治國的結果,無非一是“苛政”,二是“暴政”。苛政猛於虎,何況暴政?結果,秦二世而亡,這可是前車之鑒。

顯然,單是為瞭“維穩”,也得改造秦制。故沛公入咸陽,約法三章,就是要以“簡約之法”,來反對“苛暴之政”。之後的“貴黃老,與民休息”,更是以道傢的“無為而治”,取代瞭法傢的“刑律治國”。這就已經不是純粹的“秦制”瞭。況且那時實行的,是郡縣與封建並存的“郡國制”。較之漢武和漢武之後,還更不像秦制。

所以,如果硬要說“漢武革命”,那他也不是革秦始皇的,而是漢高祖、竇太後的。何況為瞭“維穩”,西漢的皇帝還必須兩面作戰,既反秦制,更反周制。因為一旦周制全面復辟,天下都是擁兵自重的“獨立王國”,他們的屁股就更坐不穩。七國之亂,就是教訓。周赧王,更沒人想當。秦制之根本,豈能動搖?

三. 武帝能動的,隻有“如何治國”這塊奶酪

問題是,意識形態和治國方略,祖爺爺、祖奶奶們早已動過,武帝為什麼還要再動?因為道傢的思想,用來維穩倒是不錯,用來治國就有問題。什麼“大社會,小政府”,什麼“君無為,民自治”,還有“不折騰”。照此辦理,社會倒是穩定,皇帝卻也沒瞭權威。何況武帝要治理的,可是大國。治大國如烹小鮮,除非是聯邦制!

這就要改。目的,是要找到更適合當時制度的思想方法。於是武帝“公開招標”,董某“金殿面試”,儒生“應聘上崗”。結果,法傢的“刑律治國”和道傢的“無為而治”,被儒傢的“倫理治國”取代。從此,帝國制度的三大支柱,便是“中央集權”、“官員代理”和“倫理治國”。儒傢“第三者插足”,三分天下有其一,豈非“參股”?

參股是成功的,首先皇帝滿意。因為“倫理治國”,就是禮治制或禮樂制。這個當然可以有,也應該有。眾所周知,所謂“禮”,就是秩序,就是“別內外,定親疏,序尊卑,明貴賤”。這很對帝國的胃口。序尊卑,明貴賤,就該尊王;別內外,定親疏,就該攘夷。尊王攘夷,對內就可以集權,對外就可以擴張,何況還有人幫著做思想工作。這就比道傢思想還有利於維穩。這樣的手術,漢武帝當然願意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