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在妨礙你學習

2016-08-13 17:35:50

一位企業傢從40歲開始,每天拿出兩小時練畫。退休兩年後,他辦瞭第一場個人畫展,實現瞭兒時做畫傢的心願。

還有一位研究婚姻關系的專傢,受邀出國演講卻苦於英文太差。45歲那年,她下定決心要學好英文,每天利用等公交車、坐地鐵的時間背單詞,三年後已經可以流利對話。

人們常說這個困難那個不行:生活瑣事占用瞭精力,常常加班沒有時間,或者是年紀增大記憶力下降……這些真的是阻礙學習的因素嗎?還是根本原因在於,你已經徹底喪失瞭學習的動力和興趣?

沒有學習動力:學這個能加薪嗎?

跟工作以後的人談學習,最常被問到的話就是:學這個能加薪嗎?對於考證有用嗎?不是說這樣思考的人就庸俗,畢竟外部的物質刺激也是學習動機的一種。但是,無數的動機之中,哪種動機的作用力更長久,能支撐學習走得更遠?顯然還是興趣。

有很多人苦惱:我沒有什麼興趣。此言差矣。生活中每一個細節都可以拿來做興趣。有人喜歡做手工,天天飛針走線,一段時間後變成瞭十字繡高手,作品可以出售、參展。有人喜歡看小說,看得不過癮就自己寫,最終成為著名網絡寫手。還有人喜歡玩網絡遊戲,玩著玩著成瞭遊戲開發商……或者,哪怕你隻是喜歡捏泥人,捏得不好看,賣不出去也參不瞭展,但能在工作閑暇博得一樂,也未嘗不可。

說白瞭,最好的學習狀態就是“我樂意,我享受”,而不是總想著“學到的東西可以賺取什麼”。

目標不明確:很多都想學,不知道學什麼。

哲學傢佈裡丹養瞭一頭小毛驢。某天,這頭小毛驢站在兩堆一樣的幹草之間,猶豫瞭很久也不知道到底要吃哪一堆,最後在無所適從中活活餓死。這種因為選擇自由而帶來的左右為難的困境,就被稱為“佈裡丹毛驢效應”。

離開校園後,學習不再是老師的作業、傢長的要求,我們有瞭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但是也因此增添瞭焦慮心理。對於這種情況,建議學習者做兩種準備:一個是長久的學習計劃,選擇一個要堅持一輩子的學習方向,最好是從興趣出發的;另一個則是短期的學習計劃,比如近階段對某個事物特別感興趣,或者工作需要必須學的,可以作為短期沖刺學習的目標。

無法堅持到底:計劃100次,行動卻為0。

在如今這個信息更替迅速的時代,如果說大傢都忽略學習的重要性,那真的是冤枉人瞭。幾乎職場中的每個人都知道,必須充電才能生存。但是,絕大多數想要學習的人都抱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總是無法完成自己的學習計劃?這恐怕不是一個簡單的“懶惰”就能解釋的。

其實原因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第一就是不懂延遲享受,總是想“今天先玩會兒,明天再學習”。心理學中著名的糖果實驗就是針對延遲享受的,心理學傢給孩子分發糖果,要求是:如果馬上吃,那麼隻能吃一塊;如果10分鐘後吃,那麼可以吃兩塊。觀察發現,有的孩子忍不住誘惑,馬上就吃,而有的孩子則能為瞭長遠利益忍受暫時的痛苦。心理學傢又對這些孩子做瞭跟蹤調查,發現20年後,那些懂得延遲享受的孩子成就更高。

學習對延遲享受能力是一種考驗。曾有位成功人士這樣分享他的學習經驗:每次學到厭倦想要玩遊戲的時候,我就對自己說:“再學5分鐘,5分鐘後我就可以玩遊戲。”其實,當你再次投入到學習狀態,就不會再記得遊戲這回事瞭。最重要的是,當你完成瞭學習計劃,甚至是超額完成以後,你從遊
戲中得到的快樂就會加倍。

另外,導致多次計劃卻從無行動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習得無助。有些人喜歡給自己制訂苛刻的計劃,要求過嚴就會加重心理壓力,減少瞭行動的樂趣。而一旦完成不瞭,就會打擊自己的信心,覺得下次肯定也做不來。於是,連續幾次之後連列計劃的興趣都沒有瞭。
如果你也是因此而阻礙瞭學習,那麼建議你給自己列個容易完成的計劃,加強信心之後再做調整。

缺乏求知欲:周圍也沒什麼新鮮事。

一般說來,抱著這樣想法的人,對生活和工作也很難興致勃勃。說白瞭,讓他們感到缺乏興趣的事情可不止學習一件。他們厭倦現有的生活狀態,但又不知如何改變,也缺乏改變的勇氣。這種心態表現在學習上就是:我不想瞭解新事物,因為新鮮知識會沖擊已有的生活。

要想重拾學習熱情,找到被淹沒已久的好奇心,最有效的做法是從小事做起。比如改變一下辦公桌的佈置,讓原本凌亂的擺設更有序一些;如果租房住可以考慮搬傢,換個新環境,或者是拿出一整天的時間收拾住處,把塞在不知哪個角落的舊物翻出來……這些都會增加你對生活的探求心,讓你感受到改變的樂趣。而且如果經常這麼做,你就不會害怕改變,對學習的興趣也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