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38:30
我從小看書,也許像朋友說的那樣,“沒事看那麼多書幹嘛?我才不想明白那些事”。
但也許,我想找的不是更寬廣的世界,而是不可預料之物。
謝謝你看到這裡。不管是否你或身邊的人表示也有同樣的問題,能夠說出來,對我已經算是一件很感性的行為瞭(雖然我又理性的前後檢查瞭2遍)。
點評:生活中,總有許多事情、許多矛盾、許多情感、許多恩怨,需要用某種態度妥善面對。
究竟是用感性直覺來解決,還是以理性思維來處理?成瞭由來已久的兩種不同觀點爭論的焦點。用仁者喜山,智者愛水作為中庸的調和,看上去似乎依然感覺棘手。若以強詞論雌雄,其結果會使雙方認為自己比以前更正確。其實,就這樣明擺著,任其僵持下去,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大凡心性平和,善良厚道,處事中庸者,多推崇以感性待人接物,相信多於疑問。大凡心性清高,聰穎精明,處事弛張者,多奉行以理性面對現實,懷疑多於信任。前者熱情地感激他人,後者冷靜地思考自己。前者抱怨市面物價,後者嘲笑平庸無為。前者逛街忘記回傢,後者購物直奔主題。前者埋怨欠覺,後者苦惱失眠。前者重感覺,凡事感受性強,耐受性弱。後者重精神,凡事感受性弱,耐受性強。二者既是矛盾的,也是統一的。雖說二者相對可以轉換,但骨子裡與生俱來的東西,往往是不肯就那麼輕易改變的。
遇到可以感性的時候,發自肺腑的宣泄自己的情感,遇到需要理性的時候,控制身心的沖動,平衡自己的情感。理由是我們畢竟生存在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和沖突中,社會習慣勢力由不得你過分任性或矜持,或許會有朋友走過來忠告的。此時,一定要學會傾聽和當面接受,因為,不同意的意見將是你避免重大錯誤的最好機會。盡管你可能不喜歡,也不足為奇。每個人總是喜歡贊賞自己的人,但未必喜歡自己所贊賞的人,這正是人從感性到理性的演變實例。無論是感性的人,還是理性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些場合、某些事情上沒有把握好分寸,出現失誤。不必為此過於自責,也不必羨慕那些不犯錯誤的人,這種人之所以不犯錯誤,是因為他們從來不曾做過任何值得做的事。
一個人的成功,大約有三分之一需要靠人際關系幫襯,三分之一需要靠自己為人處世能力,三分之一需要靠個人真才實學的本事,還需要感性和理性二者有機的兼容協調。
實際上,為人一世盡可能的豁達,這很重要。老實巴交也罷,聰明伶俐也罷,坦露也罷,偽裝也罷,我們經營的一切都很難逃脫輿論旁觀的眼睛,看上去很是深奧的宇宙都被探測瞭,我們藏在內心的心思,通過我們言語和行為的表達,很難說不被別人猜中的。
從洞察人性的本能試問,究竟是感性一些好?還是理性一些好?似乎很難證明哪一類更好。如果設想將二者之秉性揉合在一起,給予我們每個人,應該是一件相當不錯的美事。也就是說,做一個感性的理性人。